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精准扶贫新蓝图

2018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并明确“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深入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态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为精准扶贫出谋划策,为脱贫攻坚提出一份份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新天地:金融扶贫

在脱贫攻坚战略推进过程中,金融已经成为精准扶贫及决战深度贫困的重要力量。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就指出:“金融扶贫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也是脱贫攻坚的一大亮点。”

在金融扶贫的过程中,如何实时、全面地掌握贫困户的信息成为金融机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联社理事长孔发龙告诉记者:“为精准制定扶贫规划,我们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及时更新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全面掌握贫困人口分布、居住条件、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情况,建立服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推动金融资源与扶贫对象、脱贫项目精准对接。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杨伟坤也表示:“要深入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贫困地区示范户等创建活动,将金融与工商、税务、公安、环保等相关信息整合,建立贫困地区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完善信用体系建设,降低扶贫对象的风险。”

为提高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江西省联社还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职业农民等乡村致富带头人增收致富“领头羊”作用,以“一村一品”为扶贫创新思路,变金融“输血”为金融“造血”,通过信贷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导更多贫困群众参与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孔发龙表示,江西省联社建立了金融扶贫长效机制,通过落实精准扶贫网点分片包干责任制,建设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实现贫困地区金融扶贫服务“村村通”。在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方面,江西省联社还创新推广出特色化的金融扶贫信贷产品,为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提供信贷资金供给。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则向记者介绍了一套“三级四体系”的卢氏扶贫方式。

徐诺金说:“‘三级’是指县、乡、村分别建立扶贫服务站、扶贫服务中心,专门对贫困户,对农民说明党的扶贫政策,为农民提供一些扶贫项目的咨询和推荐,并为农民提供贷款咨询等。我们建立的‘四体系’贯穿了整个扶贫服务过程。首先是金融服务体系。我们与扶贫中心合作,加入一些金融服务,解决了金融服务问题;其次是信息评级体系。与普惠金融类似,银行给贫困户进行贷款,进行信息搜集,对其信用进行评级;第三是产业支撑体系。我们推动政府资源为农民推荐项目和产业,把这些产业和项目与我们的金融资源对接起来,形成产业支撑体系,有效解决金融资源怎么用的问题;第四是风险防控体系。贫困户的贷款风险程度更高,因为金融扶贫需有借有还,必须把控好风险。”

徐诺金表示,卢氏模式的“四体系”有机结合,解决了三大问题:第一,解决了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问题。风险防控体系和信用评级体系解决了金融风险的分担问题,金融机构参与贷款的积极性很高。第二,农户解决了项目选择的问题。农户过去不知道干什么、种什么、养什么,通过产业支撑体系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三,这四大体系把人民银行的再贷款资源、政府的资源、金融机构的资源以及一些企业的社会资源等结合起来,更有效地推进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杨伟坤认为,精准扶贫同样需要多样化的金融支持。“从银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来看,不仅有存贷款的需求,还有理财、咨询、汇款、结算等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从大金融范围看,除了银行业务,还有保险、证券等全方位的金融需求,这就需要金融机构适应扶贫需求,从供给侧角度打好金融精准扶贫组合拳。”

为此,杨伟坤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贫困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如针对农户的理财需求开展“农家乐理财一卡通”业务,帮助农民有效分配资金;大力推进转账电话、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发展。同时,创新保险产品,拓宽保险覆盖面。政府还要鼓励保险企业参与到精准扶贫事业中,创新发展农产品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探索天气指数保险、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保险等保险险种,加大对贫困户的保费补贴力度,适度降低保费费率,不断拓宽保险覆盖面。

杨伟坤还指出,要通过送知识、送技术、送信息,形成脱贫的外在动力。

具体来说,一是加强对贫困地区金融人才的支持与培养。一方面,选派金融机构的业务骨干、高等学校的优秀金融专业教师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将最新的金融知识、金融信息等带到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金融动力;另一方面,加强对贫困地区当地干部的培养,既可以邀请金融专家到贫困地区讲学,也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把贫困地区干部送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送到高校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理论素质。

二是实施居民家庭金融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居民金融教育体系,使居民金融知识普及常态化,提升家庭金融能力,帮助居民树立正确金融理念,强化金融安全意识,提高金融知识水平。

三是为贫困地区提供信息、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在扶贫时可以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帮助当地引入一些优质的企业及适合的产业项目,引导涉农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就业机会,为贫困户提供市场信息。

新模式:电商扶贫

近些年,电商企业也纷纷加入到脱贫攻坚的阵容中。全国人大代表、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告诉记者:“我们在2017年通过深入调研,在全国首创了‘电商扶贫实训店’这一创新扶贫模式。该模式通过属地化公司注册、目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定向就业实训、线上线下营销技能培养、服务业务承接等方式,实现就业扶贫、培训扶贫在当地的落地。同时,以‘前店后厂’的方式,推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最大化激活农村电商的潜力,从而实现了以线上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线下实训店、实训店实体公司相融合的扶贫商业模式。

据张近东介绍,苏宁通过电商经营培训体系,提供讲师培训当地贫困人员,教他们学会经营,教他们使用宣传、物流、金融等各类经营工具,提高经营业绩和收入,最终实现变“输血”为“造血”。截至目前,苏宁易购电商扶贫实训店已经先后落地河北省沽源县、贵州省雷山县和威宁县、重庆市开州区等地区。2018年,苏宁易购电商扶贫实训店将落地全国100个贫困县。

谈及苏宁集团今年在精准扶贫方面还将有哪些规划时,张近东表示:“我们今年将把电商扶贫实训店模式在全国100个贫困县落地,并将成立专项扶贫基金,全面保障实训店等精准扶贫项目的规模化落地、效益化发展。同时,充分发挥苏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零售模式优势、业态优势、资源优势等,通过平台搭建、资金支持、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塑造、示范项目及产业基地打造、人才培养等一揽子方式,推动智慧零售‘上山下乡’,实实在在帮助贫困农户脱贫,扎扎实实推动贫困县县域经济提档升级,真正让智慧零售扎根贫困地区,扶到根、扶到点、扶到位,带动贫困户真正脱贫,真正致富。”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则建议,通过促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实施“扶贫品牌”培育行动,充分发挥电商富农作用,打造扶贫“新通路”。

刘强东指出,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电商发挥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有效地把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衔接起来,破解贫困地区的“资源限制”,开辟了脱贫攻坚的“新通路”,在扶贫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电商扶贫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产品“小”“散”“非标”,竞争力不足;二是农产品品牌发展不足,市场效益没有充分体现;三是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地仓等模式应用难度大。

针对这些问题,刘强东从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实施“扶贫品牌”培育行动、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在促进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方面,建议进一步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等,充分发挥农科院等技术力量在指导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农产品改良育种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充分调动电商等多种社会资源,鼓励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使贫困地区形成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提升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在实施“扶贫品牌”培育行动方面,要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鼓励各地立足传统农业优势,深入挖掘资源潜力,积极开展特色品牌,特别是农产品“扶贫品牌”培育和塑造。

在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上,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企业建设“产地仓+冷链专线”模式的统筹引导和政策支持,提升生鲜农产品销售品质和效益。

新技术:大数据助力扶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同样是推动社会治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贫困治理领域。

因此,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质监局副局长李志强建议,探索建立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协调的长效机制,建立扶贫资金大数据监管机制,以《农业法》为法律依据,制定扶贫资金监管条例,为扶贫资金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富丽国际集团董事长蔡培辉表示,通过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可以有效全程监督资金流向。“实施单位定期将项目实施进展信息上传到大数据平台,项目监管人员通过平台进行跟踪监督,及时掌握项目实施信息对扶贫项目准确定位、全过程监控,随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情况以及资金物资分配情况,特别是对落实扶贫户的项目资金到户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压缩了套取、冒领扶贫项目资金的空间,杜绝了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加强了纪检监察系统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监管,保障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有效地运行,最大程度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蔡培辉说。

同时,蔡培辉还建议运用大数据平台全面助推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识别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蔡培辉表示,首先,通过对扶贫地区外部环境以及贫困人口内部信息的全部收录,在大数据平台中归纳评估以形成贫困人口识别指标参考,能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定位。

其次,通过扶贫信息数据库聚合海量扶贫信息,一方面综合分析各项指标以总结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制定相应的帮扶手段,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关联规律预测扶贫问题,及时做好针对防范工作,减少返贫率的比重。

第三,将大数据信息系统合理纳入原有的科学管理体系中,一方面保障各级扶贫业务部门及时录入、更新、维护扶贫业务数据,整合为各部门所需的扶贫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做出科学决策; 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扶贫管理平台的端口增加各部门之间数据资源的交互,减少信息壁垒以提升扶贫行政效率。

最后,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扶贫还可以改善以往扶贫反馈滞后性的弊端,一方面及时跟进贫困者的需求变动,更新对接其所需要的扶贫资源,同时记录扶贫资源的配置方向,保证资源配置的精确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监控扶贫项目的整体落实状况,及时根据外界环境变化、技术手段更新对扶贫工作做出适当的修改,探索出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新路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