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银行中考新气象

在利率市场化、存款理财化、互联网金融跨界切入“宝宝化”的业态环境下,如今的银行,存款流失严重。据央行发布的2018年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4月居民存款下降1.32万亿元,为历史单月最大降幅。而截至3月末,各项存款余额同比仅增长8.7%,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6个百分点。虽然这些数据在5月有所回升,但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仍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

2018年过半,银行迎来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后的首场年中考。虽然存款偏离度新规让银行“冲时点”的现象进一步得以缓解,但商业银行面对揽储任务仍难言轻松。一位业内人士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坦言:“今年会是各个银行争夺负债的一年。”

回归“存款立行”

存款是商业银行的立行之本,也是确保流动性安全的重要保障,其稳定性和波动性一直是监管部门的关注重点。

央行在今年4月底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管行业的资金来源,这也使得大力吸收存款再次成为许多商业银行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和目标。

湖北某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就向记者表示,目前揽存压力较大。“城区银行相对来说压力更大,主要因为现在城区居民将资金用来购房、投资固定资产等,造成城区基础客户营销难。农区银行相比压力较小。一般我们会通过全员营销,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开展大量的活动,争取一季度掌握主动权,一般要求完成全年任务的50%-80%。同时,银行领导班子还会积极营销财政存款、大户存款等。”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除了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吸收存款,上调存款利率成为银行揽储的一大法宝。

融360监测了5月底各大银行的最新存款利率,结果显示,在存款利率调整的银行中,上调的占大多数,下调的占少数。对比4月和5月的各大银行平均利率来看,5月份各期限的平均利率均较4月份均有上升,其中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上涨幅度最大,分别为0.1个及0.09个百分点。

虽然表面上来看只是小幅上涨,但是在央行未加息的背景下,在一个月之内各期限存款利率均上涨已属难得。由此也可以看出银行揽储的任务仍然较重。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对存款更加重视,是金融业回归本源的体现,由此推进精细化管理将成为银行吸收存款的法宝。另一位农商银行行长就表示:“我行正通过提高结算交易服务品质,来提高客户的黏性,存款立行将再度成为银行发展趋势,我们要把全行资源投入到增加存款的工作中。”

存款偏离度新规落地

银行存款流失无形中加重了银行增加存款的压力,有些银行甚至违规揽存。大连银监局今年上半年就曾发布行政处罚决定,某银行因“贷款资金转存款质押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并在他行贴现,贴现资金回流转存款质押重复开立银行承兑汇票”被罚40万元。更有有媒体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因违规揽储而吃罚单的银行机构已有十余家。

事实上,为约束商业银行揽储行为,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相关业务规范健康发展, 2014年9月就曾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改进绩效考评制度,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

今年6月初,银保监会又联合央行发布《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主要内容包括调高存款偏离度监管指标上限,由3%至4%;简单化计算方法,增强政策执行力度;删除对高息揽存的限制;迎合近年来金融市场环境、银行业务经营变化,进一步强化绩效考评、合规经营及银行自律等方面的要求。“新规意在缓解存款争夺压力,同时平滑负债成本压力。”工银国际金融业总分析师周琴说。

在存款偏离度新规落地后,多数银行人士都对记者表示,目前“冲时点”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我们早就开始执行存款日均考核,‘冲时点’的情况很少了。”前述湖北某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表示:“我行从2009年改制前就开始实施日均存款考核,只是那时占比较小,后来日均占比考核比重逐年加大。每年的绩效考核办法不一样,2018年存款考核需考核存款余额净增、存款日均余额和储蓄存款余额三项净增计划完成率,在整个百分制考核,存款占20分,其中余额考核为10分,日均为7分,储蓄存款为3分。”

此次存款偏离度的上限从3%提高到4%,谈及此次调整,上述湖北某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认为这对银行来说是好的一面。“监管部门对银行业务监管有了一定的包容性。之前银行为了考核,会想办法弄一些临时性存款来‘冲时点’,导致银行压力过大。放松指标有助于缓解中小银行存款偏离度达标压力。”

一家国有大行东部地区某分行的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他们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全方位加强日均存款考核。“我行调整绩效考核办法,取消‘时点存款新增完成率’指标,将考核分值调整至‘日均存款新增完成率’和‘余额市场份额提升’指标。同时,我行还建立起资金大户维护责任制,加强对机构客户和核心企业的资金承接率考核,强化信贷客户结算占比考核。结合对公、对私条线,我行分别出台日常化管理措施,按月下达每日新增目标,缩短考核周期,实现每天通报,每周考核,以常态化督导推进日均存款提升。”

不过广东一位监管人士却透露,该地区村镇银行在开展存款偏离度管理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突出表现为稳健性和逐利性之间的矛盾,核心存款来源匮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服务网点以及技术等方面存在劣势,公众认可度较低,从而导致核心存款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对信贷业务的高度依赖和逐利性经营原则使其有放大信贷规模的冲动,在核心存款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只能在季末加大揽储力度来应对存贷比考核,这样就造成了显著的“时点效应”。

无独有偶,北京某银行工作人员也直言,即使在存款日均考核的情况下,有些银行还存在“冲时点”。“不管考核如何变化,揽储压力都很大。”他表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住户资金流向趋向多元化。在回归业务本源的政策约束下,各金融机构争夺存款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吸储成本上升,对于零售转型中的银行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的确,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截至2017年末,我国购买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人数达到9890万人,与2015年末相比增加使用人数863万人,增长速度己达9.57%,使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人数占全部网民数量的13.5%,该比例相较于2015年末上涨了0.4%。利用互联网进行资金管理正成为网民日益时兴的理财手段。

多重因素聚合影响下,各银行纷纷创新产品设计,提升吸储能力,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成为银行当下的揽储利器。

大额存单利率上浮明显

为了不让理财资金流失,大额存单成为各银行卖力营销的产品。据了解,大额存单和定期存款在本质上均属于存款,保本保息,都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50万元以内的存款都能得到100%保障。但相比普通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的期限更为丰富,利率更高,还可以提前支取可以靠档计息,灵活性相较普通定期存款要强很多。

此前,央行提出将逐步放开存款利率市场管制,加快存款利率和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的并轨进程,将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大额存单利率浮动上限分别由之前的 1.40 倍、1.42 倍、1.45 倍调整到 1.50 倍、1.52 倍、1.55 倍,增加了银行在吸储上的自主定价空间。

记者了解发现,面向个人投资者新发行的大额存单出现了两个方面的明显变化:一是利率上浮倍数普遍且显著提高;二是为优化揽储效果,出现了不少形式上的“创新”,包括起购金额档位更加丰富、按月付息、提前支取可依据挂牌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等。

今年4月,建设银行率先推出较央行基准利率上浮45%的一年期大额存单,起购金额为30万元,发行渠道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智慧柜员机。很快,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也都推出了利率上浮45%的大额存单产品,起购金额均为30万元。

紧随其后,江西银行、吉林银行、广东南粤银行以及晋中银行在6月发行的大额存单利率上浮均高达55%,达到上限。除了上调利率,大额存单的起购金额档位也比之前更加丰富。

“我们的大额存单利率最高上浮40%,起购金额档位也比以前更丰富。”上述北京某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大额存单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尚无明显优势,目前承诺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尚未完全退出市场,人们倾向于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习惯仍在发挥主导作用。在银行理财面临不再保本保收益的局面后,确实有部分投资者会转向保本保息的大额存单,但收益率较低、额度较高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一些投资者,因此大额存单比较适合高净值且风险偏好低的投资人群。

结构性存款强势“补位”

随着银行保本理财的逐渐萎缩,除了提高大额存单利率,银行还大力推广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及时“补位”,正成为许多银行保本理财的“继承者”。

作为保本理财的有效替代品,本质为“存款+期权”的结构性存款今年以来成为各大银行的揽储利器,发行明显放量。所谓结构性存款,就是运用利率、汇率产品与传统的存款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存款。相当于是保证本金加上最低保障的利率以及高出基础利率部分的利息投资衍生品。

不过,结构性存款规模的暴涨也引发了市场的讨论,一些业内人士担忧如果不加强监管,结构性存款将成为披着“高收益保本”外衣的揽储利器。

一位接近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人士向记者透露,经调查发现,商业银行在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中,监管规定不统一、细则不完善导致商业银行有机可乘,利用“假结构”存款变相实现“保本保收益”的刚性兑付,其实质仍是理财产品的变种,存在规避利率自律定价约束、抬升银行负债成本等问题,亟待关注。

上述人士认为,目前,利率自律定价机制暂未将结构性存款列入引导范围,部分银行为抢夺存款资源,借结构性存款之名,通过“假结构”行“超指导利率”之实,实现“保本保收益”。“假结构”,即设置一个几乎100%会实现某固定利率的触发条件,把原本存在风险和概率问题的收益稳定成固定收益,使结构性存款变相变成定期存款,且不需要受存款利率限制。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商业银行为期权组合设置不可能触发条件,使其一定能按照较高利率兑付;二是设置“基础加波动”的组合收益条件,通过控制波动区间实现较高收益。

上述人士还举例说明,如辖内某城商行的一款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条款为“该产品期限为1个月,利率与黄金价格水平挂钩”,当产品存续期间的黄金价格下跌超过或等于10%,则产品利率为年化4.00%;当产品存续期间黄金价格上涨超过或等于10%,则产品利率为年化4.40%;当产品存续期间黄金价格涨幅在-10%到10%之间,则产品年化利率为4.20%加上定价日黄金涨幅乘以2%。不管黄金价格在未来这一段时间如何波动,客户都能拿到最低收益4.0%,远高于普通定存的利率。

申万宏源分析师王丛云也指出,“真期权、假结构”是当前结构性存款的普遍特征,保底收益率过高是其主要问题。“目前‘假结构’的行权条件失真使得触发行权条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是银行绕过利率自律机制、高息揽储的一大手段。”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首先,监管部门对结构性存款的定义及分类不一致,对‘衍生品’部分的监管存在漏洞。其次,商业银行在宣传和销售时模糊产品分类,有意混淆存款与理财产品的区别。银行在宣传和销售结构性存款业务时,大多参照理财产品,有些银行还将产品报备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获得和理财产品一样的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最后,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剧及监管收紧,各行揽储压力逐步增大,结构性存款业务成为各家银行完成存款指标的主力产品。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涨至4%左右甚至达到5%,将导致银行负债成本大幅增长,加剧资金压力。”上述人士分析表示。

对此,他建议,当务之急是统一对结构性存款的定义及分类标准,明确对于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措施,堵塞“用存款之名、行理财之实”的监管漏洞,同时,需要发挥市场利率自律定价机制作用,对结构性存款利率进行合理引导和规范。此外,还需引导商业银行正确推广结构性存款产品,避免虚假宣传行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