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金融监管再出发

党的十九大顺利闭幕,新时代新的蓝图令人憧憬。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各行各业都在以全新的姿态积极投入。作为经济的血脉,金融行业将以怎样的思路开启新的历程,引人注目。

可以看到,过去五年,我国的金融体系有了历史性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这其中包括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和资本金融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些成绩是值得欣喜的,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就给金融行业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党的十九大报告给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一行三会”领导层在近期的公开表态中可以看出,金融业已经开始朝着新的目标迈进。

央行的宏观调控逻辑

“人民币波幅的扩大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双支柱’调控框架”、“明斯基时刻”、“家庭部门债务杠杆率最近几年增长很快”……党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以下简称“开放日”)上,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一系列阐述,透露着央行宏观调控的最新逻辑。

回首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随着利率和汇率改革的推进、金融去杠杆的深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建立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丰富,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完善取得了长足进步。

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为例,近年来,央行根据国内货币金融环境进行了投放工具创新的一系列探索,流动性管理工具不断丰富,先后推出了SLF、PSL和MLF等工具。另外,定向降准逐渐成为传统准备金率调整的重要补充,央行多次扩宽范围的定向降准,为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增添了持续的动力。而在工具丰富的基础上,央行于2016年2月起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每个工作日都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有利于针对市场变化适时、适量对冲。

在金融危机面前,全球主流央行的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稳定物价是政策目标,对防止高通货膨胀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说明,价格稳定并不代表金融稳定。

“因此,大家反思到,只有货币政策对于维持金融系统稳定还不够,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是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宏观审慎就是对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对症下药。”央行副行长易纲指出。

为此,2016年起,央行推出了覆盖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七个方面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MPA侧重综合性地评估金融机构,指标更加系统化,同时由“量”评估到“量价兼顾”。MPA体系中广义信贷的应用弥补了仅关注表内信贷的不足,其较好的伸缩性和延展性适应了当前国内及未来一段时间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至此,中国央行“双支柱”调控框架成形。易纲表示,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保持币值稳定,二是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可以肯定,随着未来调控框架不断健全和适应性的提高,必将成为国内金融体系一道强大的风险屏障。

银监会的强监管路径

“十九大以后我们会不会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回答是肯定的。”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开放日上强调,今后整个趋势是金融监管会越来越严,严格执行法律、严格执行法规、严格执行纪律。

过去5年,伴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高速发展,一些风险事件也伴随其中,令金融监管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事实上,近年来,银监会在防范金融风险、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方面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综合性行动方案,也有专项行动方案,总体看来进展符合预期。

尤其是今年以来,按照问题导向原则,银监会将治理范围锁定为同业、理财、表外三个重点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高压式的监管手段,一方面引导银行业脱虚向实,另一方面降低杠杆、化解风险。

银监会透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同业资产和负债今年开始双双收缩,是自2010年来的首次;理财产品增速连续七个月下降,同业理财今年已累计减少2.2万亿元,委托贷款自200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今年同比少增7600亿元,特定目的载体投资今年以来同比少增4万多亿元,总体来看效果明显。

银监会数据同时显示,银行业资产增速和结构趋于合理,资产同比增速由过去的20%以上回落至8月末的11%,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年初上升1.7个百分点;负债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有所提升,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保持在七成以上,同业负债占比逐渐下降;主要风险监管指标保持稳定;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前8个月新增贷款10.3万亿元,占新增资产的比例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37.8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增速由负转正,连续8个月保持正增长;小微企业贷款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正不断强化。

另一方面,“我们加大监管行政处罚力度的同时,也督促商业银行开展自查,严格问责。”郭树清指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2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内部问责5.8万人次,保持了高压态势。“可以说,银行业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他强调。

的确,当前银行业存在的一些具体风险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信用风险和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等。据郭树清介绍,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及其他监管机构密切配合,研究制定了一些措施和办法,其中包括制度性的规定。

对于接下来的监管工作,郭树清指出,银监会作为银行业机构的监管部门,将继续加强风险管理。同时他也认为,银行业前景良好,目前存在的风险是可以化解的,但毋庸置疑需要付出努力,其中也包括企业、客户、居民个人等各方面共同配合。在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银行业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他提出,直接融资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从宏观来讲,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太低,企业和项目的自有资本不足,也构成了银行业资金的风险。

“未来要继续做好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努力支持银行业业务向实体经济倾斜,重点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三农’融资、脱贫攻坚方面的融资。同时,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等重大的公益性项目。”郭树清说,“银行业要更积极、更主动地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未来金融监管将会更具针对性、有效性,让金融同经济发展的配合更加紧密、顺畅,同时让金融风险更为可控。

保监会的“保险姓保”决心

2012年保险业受投资收益不高、经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保险业务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险资平均收益率多年低于5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而五年后的2017年,保险业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中纪委驻中国保监会纪检组组长林国耀在开放日上表示,作为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保险业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变大、变强的同时,也稳固根植了“保险姓保”的理念。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全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1万亿元,同比增长27.5%。其中,财产险和人身险业务分别同比增长9.12%和36.51%;保险业资产总量15.1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2.31%。尤其是,2016年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2372.78万亿元,同比增长38.09%,高于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10.59个百分点。保额增速明显快于业务增速,更好地诠释了保险回归保障本源、“保险姓保”的理念。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更加重视保险行业,从国务院新国十条的出台到保监会在不同层面对保险行业的支持,把保险业发展战略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明确了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保险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随后,各地方监管局先后出台的配套文件,加速推进保险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

当然,保险业高速增长还因为保险机构本身取得了巨大发展,以及保险业的社会认知度快速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专家表示,虽然增速快,但是保险业整体发展稳健,声誉度和美誉度持续攀升,这与监管制度不断完善息息相关。

尤其是,保监会在2012年初发布《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下简称“偿二代”)。相比于以规模为导向的“偿一代”,“偿二代”则以风险为导向,这使得不同风险的业务对资本金的要求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从而显著影响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策略。

除此之外,保监会近年来坚持“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积极推进保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保险产品监管改革,都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多次强调的防止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今年4月份以来,保监会围绕防范在流动性风险、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战略风险、新业务风险、外部传递性风险、群体性事件风险、底数不清风险、资本不实风险、声誉风险方面这九个重点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行业风险防范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风险状况总体稳定。

“然而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隐患。”林国耀说,“下一步要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保险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回归本源,重塑保险业发展理念和监管理念,突出‘保险姓保’,切实做好服务实体经济,防控保险风险,深化保险改革,不断开创保险行业发展的新局面。”

此前,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具体监管工作上,保监会将引导保险业充分发挥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功能,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服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负债端,进一步优化寿险保险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进一步积极鼓励产险公司根据实体经济特点,开办企财险、工程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在资产端,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配套政策,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疏通渠道,提高投资效率,减少投资链条,降低资金成本,引导更多保险资金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建设工程。

证监会的补短板思路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开放日上表示,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从现在到2020年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这些风险就包括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与此同时,补短板也是报告中明确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包括补齐中国资本市场短板。因此,我国资本市场一方面要打好防范化解风险的攻坚战;另一方面也要补短板。不能制约去杠杆的进程,要为经济结构优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的确,在当前框架中,补短板成本最小、冲击最小,且能立竿见影。

近年来,证监会理顺监管思路,把稳定市场作为修复市场、发展市场的基本前提,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持战略定力,对市场运行中的问题快速反应、及时应对,防止大起大落。

五年间,证监会共制定或修订各类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300余件,将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理念贯彻到具体工作中。证监会着眼于在体制机制上补短板,扎实推进资本市场“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如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证券法和制定期货法;简化并购重组行政审批并加强监管;调整完善再融资政策;出台规范减持新规,“忽悠式”“跟风式”重组和过度融资、违规减持得到有效遏制;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投资者权益保护迈上新台阶。

“应当说,资本市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以及资本市场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发展得比较快、比较稳健。”刘士余如是评价。

虽然现在市场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过证监会正在迎难而上。

今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推进,沪港通、深港通都运行正常,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证监会最近也加入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司治理委员会等。刘士余指出,这些都充分证明,只要把党中央关于资本市场发展的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理解好、落实好,就可以增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自信,就可以稳步地解决中国资本市场交易主体不成熟、交易制度不完备、市场体系不完善、监管制度不适应等急迫问题。

“十九大报告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注入了正能量,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机遇。证监会将持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推进法制化建设,尽早建成富有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刘士余说。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十九大为起点,在接下来的五年,金融监管将从“行业发展”到“专业监管”的目标转向,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的对象转向,从“自扫门前雪”到“互联互通”的态度转向,从“有权无责”到“无权有责”的权责转向,广纳意见,随时聆听,保持自我更新的最佳态度,最终将引领金融业支持中国经济腾飞于世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