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图文)

201061311221.jpg

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本市农口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推进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和农村居住社区三区联动建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实力,区县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全市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郊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后发优势形成显现。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平均增速加快、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2011年,郊区(9区县)生产总值达到3342.18亿元,年均增长21.5%,比“十五”高出5.5个百分点。五年间,郊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由22.9%提高到29.9%。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2.45亿元,同比增长39.3%,完成情况和增幅为五年新高。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10.63亿元,年均增长44.5%。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完成34.6亿美元,同比增长22%,引进内资完成2104.91亿元,同比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91元,比上年增长1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逐步形成。以设施化带动全市农业向集约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四年新增设施种植业45万亩,累计达到60万亩。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100个现代畜牧养殖示范园区、55个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化水平显著提高,启动市农科院创新核心区、试验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 “三区”建设。黄瓜、水稻、花椰菜育种、海水养殖病害防控、农产品保鲜技术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60%,比2006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农业组织化程度明显加强,农民合作社达到2414家,龙头企业达到440家。全市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比2006年提高近16个百分点。农业标准化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和健全了质量检测数据库,部分单位建立了数字化质量可追溯网络系统,产品加贴了质量标识,初步实现标识产品质量准出、专卖和配送入户。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保持稳定,2011年,郊区粮食总产161.83万吨,实现“八连增”。蔬菜、肉类、禽蛋、奶类和水产品等主要农副产品人均占有量和自给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种养殖农产品产地检测合格率保持良好水平,全市连续7年无重大动植物疫情发生。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县大项目、科技小巨人、楼宇经济成为郊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截至2011年,共推出七批800个区县重大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竣工投产项目拉动区县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以上,对区县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区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资助与奖励、高端人才引进等支持措施不断落实,郊区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000多家。在建和已建成商务楼宇项目约150座,其中列入市级首批重点支持的亿元楼宇项目25个。以民俗文化、休闲采摘、农业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形成规模,旅游特色村(点)已经达到2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2230家,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810万人,直接收入超过5亿元,综合收入超过15.7亿元。

农村各项改革更加深化、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首创“以宅基地换房”建设小城镇新模式,引进大企业参与、依托产业支撑搞地产置业等新的思路和做法不断完善,探索了一条加快郊区城市化建设的新路子。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区县融资项目库;整合、新建了一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组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新突破,5个区县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大厅建设。区县级及部分乡镇级流转平台已联通运营,初步形成了市、区县、乡镇、村联动的土地流转指导和服务体系。着手实施农村资源和农民资产的市场化、资本化改革,探索农民以房屋、土地使用权、大型设施等资产进行抵押融资、入股分红、租赁经营的政策和办法,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村“三改一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43个“三改一化”试点村基本完成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撤销村委会建立居委会的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

农村三项建设全面加强,基层组织不断巩固。组织引导涉农各区县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合和村居合一组建党组织的新模式,初步构建起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新格局。组织开展了三届天津市农民艺术节,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农民参与程度不断提升,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盛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全市农家书屋、村文化室、数字流动放映全覆盖。乡镇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文艺展演、电影放映、主题文化节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举办次数明显增加,成功举办了天津市第七届农民运动会。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农村普遍推行了“六步决策法”,实行了村务、政务公开,规范了村级重大事项的民主议事规程和决策程序,充分保证了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持以农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建立健全农村维稳工作长效机制,抓实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实施“六大战略”

实现“六大突破”

实施设施引领战略,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实施了 “4412”工程,通过典型引路、银政合作、政策扶持、信息服务等多项措施并举,以设施化、科技化、产业化、标准化为突出标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初步形成。在品种上:设施菜多了、露地菜少了;果类菜多了、叶类菜少了。在经营形式上:园区化生产多了、分散地块生产少了;合作社组织化生产多了、家庭分散经营生产少了。在设施农业带动下,全市农业土地产出率提高了35%,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9%,资源利用率提高了54%,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一亩菜十亩田(露地菜),一亩花十亩菜,一亩菇十亩花,出现了一批亩效益超5万元的蔬菜、超7万元的蘑菇、超20万元的花卉生产设施。

实施“三区”联动战略,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本市积极探索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有效途径,采取了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统筹推进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居住社区“三区”联动发展,推进“三化同步”的新思路。先后出台了对示范小城镇的信贷支持、享受经济适用房、土地收益及税收返还,支持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三区”统筹联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区县发展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全市已启动四批共47个小城镇试点,累计基本建成20个,40万农民迁入新居,全市城镇化率达到80.5%。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非农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按照 “三个一批”的思路,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三高”项目,带动区县经济发展。已实施的区县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5792亿元,到2011年底累计完成投资3194.46亿元,已累计竣工投产项目465个。投产项目成为郊区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提升郊区县整体经济水平、实现全市保增长的目标、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实施载体支撑战略,示范工业园区和区县开发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不新占土地的情况下,从2009年开始,批准设立了31个示范工业园区。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扶持政策,在规划、土地利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科技创新、干部挂职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措施。截至2011年,31个示范工业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拓展区建设全面启动。累计签约项目1450个,计划投资4778亿元。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320亿元,实现利税213亿元。示范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部分区县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引领聚集作用逐步显现,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区县开发区龙头作用明显,2011年,11个区县开发区引进外资占区县引进外资总量的50%以上;区县开发区增加值达到886亿元,占区县生产总值的26.5%。

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农村民计民生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省级统筹。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农村养老补贴等制度。医保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平均达到60%以上,比新农合时期提高了20个百分点。2011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280元/月,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5%以上。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累计培训农民53.9万人次,取证47.9万人次,31.6多万人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施了扶持农村低收入群体“三个一”工程,以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为扶持对象,每年扶持3000户,扶持每户发展一亩大棚或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业单元,建设“一个园”;培训一人获得一项具有法定资质的职业技能证书,取得“一个证”;帮助一人非农就业或创业,实现“一个工”。五年来,共累计投入补助资金超过1亿元,为3万户低收入农户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增收渠道。被扶持农户平均每户增收1.2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了收入翻番的目标。

实施环境优化战略,新农村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本市把建设生态宜居高地作为改善农村生态、提升全市整体环境水平的重要目标。以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六化”和“六个一”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管网入户工程、电气化建设工程、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工程、沼气建设工程、绿化美化净化新农村示范工程等五项工程。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023个,占农村总数近三分之一。创建以来,村内主干街道建成水泥路或柏油路2518公里,里巷道路硬化到户2887公里,建设地下排水管道1887公里,安装路灯5.2万盏,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夜晚、雨天出行难”的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远郊五区县全部完成了电气化县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县电气化。推行农村垃圾户分类、村减量、镇运输、区处理模式,重点完善了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加快推进清洁能源进入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5.6万台,近4万户农民用上了洁净便宜的秸秆气和户用沼气。郊区每年植树造林超过20万亩,林木覆盖率超过21.3%,近五年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开展湿地修复保护工程,建设“一南一北”两片生态湿地连绵带,全市湿地面积达到2500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