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这是国内最庞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它提供的信贷资金支撑着占我国每年商品量60%的粮食收购。农业发展银行走过的5年,是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自我成长和蜕变的一个缩影。
粮棉油贷款的绝对主力
“过去的5年是不平凡的5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郑晖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感慨。
随着2011年的来临,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正式收官。在此期间,我国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和蜕变。和商业银行长期暴露在镁光灯下不同,政策性银行的转变来得低调、沉稳。
17年前的6月30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正式接受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划转的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据资料显示,当时接受的各项贷款将近有2500亿元。其职能定位,使其和我国的农村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当时,其主要的任务是支持国有粮棉油购销企业。2004年,农发行逐步拓宽业务范围,将传统贷款业务的支持对象扩大到了各种所有制的粮棉油购销企业。
“十一五”期间,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严峻、自然灾害多发重发,使得棉、粮、油的价格出现了比以往更为剧烈的波动。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餐桌上食物的价格变化可能并不显著,但对于位于农产品供求端的农户和企业而言,波动的结果是残酷的。
“农民都是什么价格涨开始种什么,就像今年的棉花,一直在涨,大家就追风。但到2010年11月中旬后棉价开始大跌,那些之前后悔卖早了的农户开始庆幸,而那些没卖的就损失惨重。”在河北省冀州市徐庄乡王家村采访时,一位农户这样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描述这一年来的经历。
价格的波动,同时还会影响到相关的加工企业。据记者了解,在2010年棉价上涨时,由于农户存在“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心态,导致很多棉纺织企业无法收到足够的棉花,企业停产多时。因为实体经济的反应要慢于商品期货市场,上述场景只是波动所带来影响的一角。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储粮棉的收购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十一五”时期不断自我发展和总结,农发行对粮棉油贷款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记者观察,无论是夏、秋粮收购,还是新棉花年度收购期,农发行都能够及时部署工作、测算收购信贷资金需求,通过多种渠道提前备足收购资金,真正做到“钱等粮”和“钱等棉”。“我们的目标是收购资金及时到位、足额供应,绝不因农发行资金不到位影响收购。”农发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正因如此,在“十一五”期间,农发行真正成为粮棉油贷款的绝对主力。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末该行累放粮棉油收储贷款15720亿元,共支持收储粮食15627亿斤、棉花39429万担、油脂336亿斤,正常情况下,每年支持收购粮食数量占当年商品量的60%左右,支持收购棉花数量占当年总产量的50%以上。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