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拓宽资金供给渠道 助推县域金融发展

编者按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日前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县域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今后县域金融发展要注重做好拓宽县域资金供给渠道、完善县域金融协作机制、促进县域金融服务均等化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全面推进县域金融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发挥基层银监部门和基层央行职能作用,推动县域金融又好又快发展,是农村金融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存在缺陷

  主持人:目前,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石治平: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面临着主体缺位、信用缺失、体制缺陷、人才缺乏和资金缺口等五大突出问题。根本原因在于金融“飞地化”,传统的大银行制度安排很难适应县域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解决的现实途径在于融资体制“本土化”,构建多成分、多层次、多形式的县域融姿体系,包括:资本筹集体系、债务银行体系、社区融姿体系。

  陈礼鹏:由于受县域先天条件的限制,目前县域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存在缺陷,金融机构网点设置不足,个别乡镇存在金融机构网点空白现象,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亟待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与评估机制亟待完善。二是县域金融发展创新的动力不足,深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内在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有限,涉农保险业务覆盖面不广,难以有效满足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三是县域金融发展的外部支持体系不健全,包括县域金融配套政策还不完善,金融监管资源配置还不足,农村信用体系与支付环境建设有待加强等。

  实现县域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

  主持人:破解县域融资难问题有哪些有效途径?

  石治平:破解县域经济金融支持难题,关键在于解决县域经济与金融相互适应的问题。可供选择的现实路径有二:一是把县域经济做强做大,主动适应商业银行的发展;二是构建多成份、多层次、多形式分工合作的金融体系,主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健全县域经济主体的资本金筹集体系。现存的县域融资体系是一个典型的缺少权益性融资机构的跛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一方面,县域经济主体自有资本金不足、其自身抗御风险能力和信用等级低下,导致债务性融资(贷款)难;另一方面,资本筹集渠道不畅,导致权益性融资(股票、债券)难,为筹足自有资金,各种形式的“非法集资”屡禁不止。显而易见,在这种互为因果的融资链条上,资本金筹集渠道不畅已成为县域融资“瓶颈”,因此,破解县域经济金融支持弱化问题,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县域经济主体的资本金筹集体系。

  进一步拓展放大资本市场功能。一是创造条件尽快适时开办“二板市场”;二是审慎推进,试办各种形式的场外交易市场;三是放开对创业资本自募、私募及公募的限制,允许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当的资本募集方式集聚资本,扩充资本金,增强自主发展和抗风险能力。

  积极发展债券市场。一是大力发展政府债券市场,允许地方政府以债券融资手段面向市场融资,拓宽县域经济的融资渠道。二是积极稳妥地培植公司债券市场,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修订《公司法》和《企业债券条例》、整治社会信用3个层面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债券市场发展。三是全面发展包括国债、机构债等债券在内的债券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的债券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债务银行体系。金融业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信息行业,其发展方向理应是能够以较低成本和较高效率获取完备信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建立客户征信系统,二是发展合作金融。就县域融资体系而言,现实可行的选择有以下几种:

  建立抵押担保公司。一是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及担保机构,按照“政策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作”的模式,为企业提供担保;二是切实改进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简化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负担;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资产拍卖转让市场、产权转让市场,完善和解决抵押物变现困难的问题。

  大力发展合作金融。引入民间资本,改造、整合农村信用社,健全社区金融服务体系。真正按照合作制原则,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农)民有、民享、民管、民用的区域性金融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

  延伸放大政策性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范围及规模。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重新定位,拓展业务范围,强化其支农职能。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整体或部分地退出县域融资体系,将其业务以并购方式转交农业发展银行办理。二是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三是强化农发行对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等的支持。四是允许农发行代理财政支农资金、代理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支持农业方面贷款、援助项目业务。

  国家开发银行服务重心逐步下移。重点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和重点项目。

  探索建立本土化的地方金融体系。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中缺少与中央金融相匹配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这是造成县域经济金融支持弱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构造相对完善的地方性金融体系是大势所趋。可以考虑把过度集中于中央的金融资源配置权一分为二,即地方融资权和中央融资权,把县域经济的融资权及金融资源划分一部分给地方政府支配,由此造成的金融风险也由地方政府承担,纳入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在给予其融资权力的同时,强化其风险约束。

  推进县域金融全面发展

  主持人:对解决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问题,助推县域金融发展有哪些建议?

  陈礼鹏:健全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建议国家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拓宽社会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渠道,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民间资本投资比例。引导国有大中型银行延伸县域服务网络,到县域农村设立服务网点。加快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信贷机构,尽快实现农村金融网点与服务全覆盖。加快建立多元化的股份制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解决农村贷款担保难问题。

  深化县域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步伐,不断改善资本质量,增强资本实力,提高服务效能。深化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改革,不断创新内部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深化农村信贷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在现行林权抵押贷款、信贷+保险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等产品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农村信用模式,扩大农村抵押担保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完善林地价值评估等配套机制,全面推进农村信贷创新业务发展。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探索建立农村银保互动机制,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保险。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合理确定金融产品价格,完善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鼓励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发放低成本农村贷款。加快发展县域资本市场和农产品期货交易,提高县域居民财产性收益,化解市场风险。

  完善县域金融发展外部环境。建议发挥中央地方合力,统筹运用多种政策,对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不同阶段的县域金融业,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支持县域金融发展。切实落实《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逐步将政策扩展到县域非法人金融机构。深化金融安全区创建,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信用评定覆盖面,完善县域个人征信系统。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不断扩大在农村的覆盖面。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