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互联网保险管好风险理性前行

近年来,互联网保险在我国遍地开花,不仅成为拉动保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保险规模越来越大,也加速了风险外溢,尤其是在数据运用、信息安全、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着风险隐患。

银保监会近期发布关于互联网保险的风险提示,告诫消费者互联网保险存在“吸睛”产品暗藏误导、在线平台暗藏“搭售”、“高息”产品暗藏骗局等风险,不要被其误导。另外,针对近期消费者遭遇保险从业人员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的情况,还发布了警惕借保险名义推销P2P等非保险金融产品的风险提示。

在金融业严监管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保险存在的这些风险,反映了市场环境亟待规范,行业监管依然任重而道远。

行业回归理性

随着人们在健康、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风险意识的提高以及收入的增加,风险保障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成为公众必然的追求,专业的风险保障工具———保险产品的种类和保障范围必须做出相应的升级,才能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对保险业发展的新要求,这些都是保障型保险产品,尤其是互联网保障型保险产品发展的良好机遇。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规模急剧扩张,产品结构日益多元,销售渠道深刻变革,跨界融合不断加剧,技术创新加速迭代,互联网保险已经成为我国保险业一支重要的力量。

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2016年的6年间,我国互联网保险的保费规模从32亿元增长到2347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36%,其中承诺高回报的投资理财型寿险业务和场景式创新业务带给保险消费者全新的体验,也直接推动了互联网保险的保费规模直线上升。同时,互联网保险经营主体不断扩容。2011-2016年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从28家上升到117家。

从行业的属性看,互联网与保险有着天然的融合优势,有着共同的蓝海市场和发展前景。如同其他互联网金融业态一样,互联网给保险首先带来的是渠道变革,带来了放量级的数据和客户源,从而可以分析客户的需求、消费习惯等。保险不论是产品销售、理赔,借助保险科技,可极大地优化客户体验,特别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投保人的家庭、健康状况等实现精准营销。

受发展前景的吸引,目前绝大多数传统的保险公司都已“触网”,通过自建网站或者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等模式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然而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一大批非保险企业“跨界”,专门的互联网保险公司陆续成立。

随着2013年11月由阿里、腾讯和中国平安联手设立的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成立以来,陆续有泰康在线、易安保险和安心保险三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开业,再加上百度合资组建互联网保险公司———百安保险,京东入股安联财险,互联网四大巨头BATJ悉数到齐。还有苏宁的金诚保险,携程保险代理,途牛保险经纪、小米保险经纪、网易保险平台等纷纷登场,他们从互联网场景切入,对接社交、购物、美容、餐饮、娱乐、理财等领域并联动互联网电商、金融、社交公司以及消费者,实现从购买到理赔全环节线上完成,成为推动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虽然产业资本和互联网资本纷纷开始抢夺市场“蛋糕”,但是互联网保险并没有像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等业态一样,给保险业带来渠道的根本变革和保险用户的放量增长。

业界人士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很大部分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仍缺乏了解和信任。

上述判断在数据层面得到了验证。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之后,互联网保险的“加速跑”从2016年开始慢了下来。

根据中保协发布的《2017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299亿元,同比增长65亿元,同比增幅为3%,但相较于2015年160%的增幅,保费收入增速明显放缓;2017年颓势依然,当年互联网保险保费1835.29亿元,比2016年大幅下降21.83%。

伴随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一些行业的乱象也由之产生。近年来,打着“贴合健康、医疗、养老、教育及日常生活、工作等领域风险保障需求”旗号的恋爱险、加班险、摇号险、贴条险等过度“场景化”的“奇葩险”屡见不鲜。

正如银保监会所提示,有的保险机构推出所谓的“吸睛”产品,存在宣传内容不规范、网页所载格式条款的内容不一致或显示不全、未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等问题,涉嫌误导消费者。更有甚者,某些在线平台在其票务、酒店预定页面通过默认勾选的方式销售一些保险产品,未明确列明承保主体或代理销售主体,未完整披露保险产品条款等相关重要信息,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权益。

因此,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阅读条款,谨防误导宣传;评估需求,合理选择产品;擦亮眼睛,勿受高息诱惑,不要轻易被某些“吸睛”产品的宣传噱头误导。

为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保险行业强监管持续推进,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保险理性发展。

2015年7月,国内首份互联网金融监管文件《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为互联网保险的健康规范发展初步指明了方向。2016年发布《互联网保险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保险公司网销产品时进行不实描述、片面或夸大宣传过往业绩、违规承诺收益等误导行为,保险公司与不具备经营资质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合作的行为,以及非持牌机构违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等行为,都作出了警示。2017年出台的《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指引》明确了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的“负面清单”,《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强调关注互联网保险等各类新型保险业务风险,确保业务创新与公司经营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专业人员配备等相适应。

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发布,进一步规范了市场行为和监管制度,为互联网保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市场主导和监管支持下,互联网保险高质量增长刚刚开始,未来可期。

机遇与挑战同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得益于互联网的实时性和在线特征,目前已经有互联网保险第三方平台对用户发布“可追溯的星服务”,提供所有在线服务及电话语音记录全公开的升级服务,由用户和行业监管对其销售行为进行回溯。

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互联网保险的销售将开启消费主权新时代,能够有效减少消费的误导行为,提升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和效率。

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晓艳看来,互联网的开放、透明、高效的特征正在保险行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帮助整个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这为保险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许多互联网企业成为了此轮互联网保险崛起的主要受益群体。他们依托用户流量优势形成支配性市场地位,对于保险业务手续费、资金首付等进行深度掌握,部分平台也借保险业务取得高额收益,并且实现副业供养主业的模式。

“从长远看,互联网保险的销售方式会对保险行业有极大的改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国军认为,一是互联网使得风险管理场景化。互联网可以及时知晓被保险人的风险状态。这种功能有助于提升保险的风险管控能力。二是网络营销尤其是社交网络营销,将影响保险销售方式。在社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比较高,也比较紧密,保险产品推销会更顺畅。社交网络营销可以降低传统保险营销的成本和价格,并慢慢渗透进保险营销中。

虽然互联网保险的确可以让保险产品在极短时间内大面积接触到客户、极大降低成本,但在这种对传统保险销售路径的颠覆中,消费者对保险服务的体验至关重要。

“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互联网客户群,这意味着竞争将主要在产品定价、销售成本和保险服务上。以腾讯上线的补充医疗保险———‘微医保’为例,医疗赔付是以医疗费用支出为限,赔付不可能大于支出。所以光有价格,产品不够切合消费者需求、服务不到位都是绝对不行的。” 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兼健康险事业部总经理邱希淳说。

如何在服务互联网生态大格局的前提下,深入整合数据资源,深入分析生态场景中所隐匿的风险,以落地的保险服务满足各类用户需求,成为各大互联网保险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标。

众安保险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不仅需要险企厘清数据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依据数据分析目标用户需求,设计产品———投放产品,更新数据———分析市场新动向及用户新需求点,完成产品更迭。更需要通过对数据库的不断更新,持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以我们构建的云端系统为例。我们一方面将精算学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以改进产品定价及量化风险相关性;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自然语言处理等特性,优化产品形态及业务流程,以降低欺诈风险。”上述负责人说。

寻求规范和创新再平衡

如何提升互联网保险的吸引力?产品的可靠性和公司的可信度是消费者是否会选择互联网方式购买保险的第一考虑。保险公司不像银行有很多固定的网点可以上门咨询,这也使得必须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才能吸引客户,必须解决产品的安全问题和理赔服务的跟进问题。从支付宝等销售平台来看,人身险、重疾险等规则简单、保障性强的产品颇受欢迎,而一些短期险则因理赔复杂而受到冷遇。

互联网对于保险的意义不能仅仅是流量和购买的便捷,更应当应用互联网技术重塑保险价值链和保险市场生态,使得产品设计、定价、销售、理赔更加便利。尤其是在理赔环节,应当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理赔效率,优化用户体验。保险机构应当认识到,保险业的外延式扩张已至末路,已经进入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高质量发展时代。

面对互联网保险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业内人士指出,发展互联网保险应从提升自身产品、技术和服务为出发点,而不是变相绕过监管。“互联网保险公司首先应该加强风险控制,严控风险源头。”

市场主体在开展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时,要认真研判新业态、新领域的性质和特点,高度重视互联网保险的风险,认清其聚集和扩散的可能性。特别是保险公司要按照监管导向和要求,主动防范互联网跨界业务风险,不得与不具备经营资质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通过压力测试、敏感性测试等工具,掌握重点外部传递性风险对公司的影响,加强对业务流程信息化管控,避免风险向保险领域传递,提高风险识别、监测和防控水平,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完善保险公司风险缓释和衰减链条,尽可能降低外部风险对公司的冲击和影响,守住风险底线。

于此同时,“保险公司更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风控和创新能力。”上述业内人士表示,“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保险产品设计,精准抓住消费者购物习惯、收入水平、兴趣爱好等特征,分析风险概率并开展有效定价,建立客户标签并构建用户画像,经过数据处理获得客户准确而且独有的风险信息,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保险公司通过消费者交互媒介获取行为数据反馈,利用用户数据的多维交叉匹配,加强风险监测,动态优化调整产品,提高潜在风险筛查水平。

以众安保险为例。在研发碎屏险“赔你碎”前,众安保险分析到市场上存量机处于“裸奔”状态,于是结合大数据技术及精算学的分析结果,将众多品牌手机的存量机与新机一同纳入保障范围内。核保及核赔时,众安保险利用远程身份识别和智能碎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可快速准确地对投保手机进行风险分析,并根据投保手机碎屏程度提供上门维修或在线赔付。众安保险的整个流程全部在线完成,并以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系统提供实时风险追踪及动态定价能力,这完全依托众安保险云端系统的支撑而实现。

此外,众安保险推出的步步保、泰康在线推出的“活力计划”保险服务,以及蚂蚁金服推出的“绿色出行”、车宝UBI产品等,都是在优化风险控制体系、强化反欺诈的同时,实现精准营销和定制服务创新的成功案例。

技术的进步、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正在重塑全球保险业,对保险公司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安心财险总裁钟诚表示,比较成熟的互联网保险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尚未形成,目前围绕保险业的全流程的变革正在进行,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保险业,亟待转变观念、厘清战略、构建能力,在互联网保险重塑行业格局之际博得一席之地。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