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美丽乡村的浙江经验

一场造福广袤农村、亿万农民的战略正在加速推进。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国农村的未来描绘的美好蓝图。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当前我国各地都在竞相探索,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类涉农金融机构都对农村发展的动态保持高度关注,以寻求合适的切入点,一方面可以支持党和政府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发展的促进。

作为美丽乡村概念的首创地,浙江省在过去十几年的不断探索中积累了大量农村发展的宝贵经验。今天浙江的农村在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生态文明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其他省市学习的典范。

为深入了解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给其他省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予以借鉴。《农村金融时报》调研组近日深入浙江余杭、龙游、常山等地,走村入户实地了解当地农村发展的历程以及金融的配合情况。

乡村治理久久为功

“你问我浙江的美丽乡村为什么能做好,因为我们不是做了一两年,而是已经持续不断的做了十几年。”衢州市龙游县石角村村支书张炎林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说。这也是在调研中,各村干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今天来到浙江的农村,很多人都会感慨这里健全的基础设施、整齐美观的民居、便捷的生活环境要超过许多其他地方的农村好多年。这样的成果,源自2003年起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持续推进。

改革开放浪潮中浙江经济高速发展,随之,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对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开始有了更多的关注。为此,2003年1月,浙江省委从农村居民最为关注的村庄环境开始着手,做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

据了解,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对这项工程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并提出了“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建设”等一系列先进的理念。之后的每一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都将这项工作列入重点,逐步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纲要、发展规划、建设标准、考核验收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确保了政策、资源、资金对此领域的持续投入。

2010年,浙江省进一步从居住、环境、经济、文化等四大方面着手建设美丽乡村。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留住消逝的历史、留住乡愁”、不要“盆景”要“风景”等符合美丽乡村发展规律的理念。同时,康庄工程、联网公路、万里清水河道、农村电气化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程相继实施。这让浙江农村在各个方面出现了质的提升。

“农村工作要做好,首先要靠老百姓的支持。所以必须要真的去做、务实地去做,不间断地去做,我做村干部20年了,对这一点感触很深。”张炎林表示。

“大家都知道,做乡村工作见效是很慢的,建设美丽田园综合体不是一两年的事情。三年没效果就五年,五年没效果就十年。当时提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时候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如今做了15年,省委省政府的坚持不懈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所以浙江的美丽乡村做得好。“从2003年就开始为美丽乡村提供金融支持,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下简称浙江省联社)业务管理处处长余建对此亦深有体会。

今天,浙江省委、省政府继续在高起点上寻求前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根据2016年印发的《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浙江的美丽乡村将进一步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期真正实现“产村人”融合,“居业游”共进。

整合资源 金融服务送进村

为了配合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乡村的建设,作为当地涉农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浙江农信几乎同时开始从金融层面切入来改变农村的现状。

“怎么让农村的金融服务提上去,首先我们考虑的就是渠道,这是农村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余建表示。

据悉,当时浙江的农村同样存在金融服务断在“最后一公里”的情况,农村百姓要办理普通的金融业务亦存在一些困难。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提出,浙江农信要把‘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作为践行普惠金融发展、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余建介绍,由此浙江农信开始在全系统开始实施机构网、电子网、人员网的“丰收三网”战略,增强助农金融服务点的综合服务功能,构建覆盖乡村的基础供给网络,打通金融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几年来浙江农信在此投入巨大。数据显示,浙江农信近4200个物理网点遍布城乡,3万个金融服务点、1.3万余台ATM机深入村居,服务全省5500万个人客户,三年来累计投入金融基础设施投入25亿余元。

在此过程中,“丰收驿站”成为浙江农信打通进村“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模式。记者在余杭、龙游、常山等地的乡村都见到了“丰收驿站”服务点,一般设在村里的行政服务中心等当地居民比较便利的地方。以一台搭载多种功能的机具为载体,丰收驿站不但可以满足农村百姓基本的“存”“贷”“汇”等金融需求,还可以集合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政务等五大功能。

这样的大框架下,浙江农信系统的各家法人机构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丰收驿站”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使其更贴近当地农村百姓切实的诉求。

“在实践中我们感触,在农村如果单纯的去做一个东西,很难做好,金融业一样,光跟老百姓谈要不要资金,不一定感兴趣,但如果你能同时帮他们解决很多切实的问题,他们信任你,以后有金融诉求就会找你。”余建对此感触颇深。

因此,在今天浙江农信的“丰收驿站”,有的可以帮农村百姓代买火车、飞机票,有的可以帮着农民线上挂医院的号,还有的可以帮农民买卖产品。这种多维度服务,整合推进的模式,被浙江农信认为是自己能够贴近农村百姓的关键。

衢州龙游县石角村负责文书工作的李雪槐同时担任了龙游农商行在此处的金融信息员,他告诉记者,这里的“丰收驿站”使用率非常高,主要是为村里的老人提供领取社保金、养老金,交电费这些简单的金融服务。

数据显示,目前浙江农信共在全省布设丰收驿站7202家,比去年初增加3209家,实现各类金融交易715.89万笔、金额203.82亿元。同时,记者从浙江省联社了解到,计划到2020年末实现“百千万”目标,即累计投入100亿元用于普惠基础设施建设及减费让利,新增信用贷款1000亿元,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

信贷支农 要精准也要便捷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信贷资源的投入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针对浙江农村改造、农民生活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发展等方面的各类需求,浙江农信均设计了相应的产品予以对接,确保信贷资金精准到位。

记者从浙江省联社了解到,从贷款的投向上看,目前系统内的信贷产品覆盖了从易地扶贫搬迁,到民宿、各类农产品种植、光伏、旅游等多个领域;从信贷的担保抵押方式看,涵盖了纯信用、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等多种适用于农村的方式;从贷款对象看,无论是单个农户,还是有带动效应的致富能人,亦或是更具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均有相应的产业与之对接。信贷的精细化程度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浙江农信还特别关注信贷支农的便利性,让需求者能够更快、更简单地获得贷款。这同当前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精神可谓高度契合。

“现在30万以下的小额贷款,基本在‘丰收驿站’就可以放了,我们这是直接把信贷服务送到了村里。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是做了多年的积累和努力。”余建介绍,每年的1-4月份,浙江农信系统万名信贷员都会下乡进村收集用户信息,这工作一做就是十年。

“为此我们设计了标准化的模板,所有的信息采集、素材都通过一个手机解决,随时可以采集录入,这个系统还和我们的信贷系统相连,30万以下的贷款基本15分钟可以办好。”余建告诉记者,这套在多年数据积累基础上的信贷技术目前经过反复修正已经基本成熟,2017年83%的贷款都是基于此通过信用贷款的方式发放的,且不良率维持在0.4%左右。

据悉,目前10户浙江农民里,9户在浙江农信建立了信息,其中600多万户已经有授信。通过这种“大数据+IT技术+风控”的模式,不但让信贷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促进了农村百姓的信用意识。

“其实很多业务上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现在省委、省政府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后,我们更进一步,要做到‘5年内只跑一次。’”常山县农信联社理事长余荣华表示。

据了解,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浙江省联社新一届党委在全系统内发起了一场“比学赶超”的活动,这让系统内的各家机构都根据自己所在区域的特点,将省联社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各类创新性质的银政、银企、银村合作层出不穷,信贷产品更是种类繁多,让整个浙江农信目前积累了更为丰富的数据和经验,信贷支农落点更精准、效率更高。

“现在浙江农信系统代理了浙江近50项的缴费,包括社保、纳税等等,这让我们发放信用贷款的依据更丰富,如今只要微调一些指标即可。这套信贷技术更适用于浙江当地的经济实际。”余建表示。

数据显示,近年来,浙江农信加快信贷结构调整,通过制度、系统和考核引导信贷资源向“三农”金融、美丽乡村建设金融、扶贫金融倾斜,到2017年10月末,涉农贷款7602.4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63.71%;农户贷款5007.48亿元,占比41.96%;农户贷款户数230万户。

在金融的支持下,一幅“山青、水绿、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被描绘得越来越精彩。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