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试点先行”带动“雁阵效应”——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河南实践(一)

  见习记者 田耿文 编者按: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下,金融机构如何根据乡村发展不同阶段的情况,找准切入点,将资金有效投入到薄弱环节,缓解农村地区的金融供需矛盾,是当前各家机构都在积极探索的课题。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有着丰富的农业农村业态,是观察农村工作的一个绝佳窗口。当前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为金融机构探索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近期,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的组织下,《农村金融时报》社联系河南省银保监局、驻豫各类金融机构等部门,深入农村一线调研采访,从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多个方面了解河南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所作的探索。

  即日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河南金融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下,从监管引领、产业选择、扶贫政策延续等方面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推动河南从农业大省向现代化农业强省奋进的举措和成果。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且紧迫的一年。全国各个省区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尝试,已经纷纷打造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个个“优秀案例”或“成功模式”,而今年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让更多的贫困县共同实现脱贫,如何让更多已脱贫县携手巩固成果奔小康。

  雁阵效应,是指雁群的飞行方式最快最省事,是因为后一只大雁的羽翼可以借助前一只大雁的羽翼所产生的空气动力,并且相互交叉相互借力,使整个雁阵飞行轻松自如。

  在全面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最关键阶段,将已经做成功的优秀模式和试点区域,作为“前一只大雁”,借助其羽翼带动省内连片贫困县区展翅齐飞,并在共同脱贫奔小康,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借力,无疑是一条快捷和可持续的路径。

  在这方面,作为中原大省,河南省走在了前面,其金融服务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庞大”雁阵”,已然在越来越多的“前一只大雁”的带领下,跃然起飞。

  攻坚拔寨,摘帽在眼前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深度贫困地区发挥金融力量的作用,通过金融手段,催生贫困家庭内生发展动力,提升贫困家庭造血功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前提。

  为确保到2020年河南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实现贫困人口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于2016年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部署相关工作,力争所有贫困县在2019年前实现脱贫。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深山区,地广人稀,是河南省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革命老区县。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使这样的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就必须解决广大贫困户“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为解决“钱”的问题,卢氏县着手推进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地。从2017年初开始,卢氏县通过建立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产业支撑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的“四大体系”,由政府主导建立 “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金融扶贫新机制和整体架构,解决了过去扶贫贷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有效破解金融扶贫资金落地难、农户贷款难的障碍。

  “在此之前,作为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户,想贷款几乎不现实。还有,那么多贫困户,贷给谁呢?即使银行同意贷,也会因为审批周期长、没有抵押而成为泡影。”三门峡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贷款难成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此,卢氏县积极建设全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贷款服务“谁来做”“周期长”等问题。目前,全县实现村村都有金融服务站,每个服务站都有银行工作人员值守,贷款时间也大大缩短到“只跑一次”或者在手机上操作即可完成。

  为解决贷款“放给谁”农户“谁诚信”问题,卢氏着力建设信用评价体系,采用“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信息共享”的方式,依据不同的定量指标和小类指标作为信用衡量标准,分别对农户进行赋值,根据不同赋值划分四个信用等级,建立每个农户的信用档案,分别给予5万-20万元信用额度,构建起覆盖全县的信用信息大数据库,并将信用信息与金融服务网有效联接共建共享,为金融扶贫提供了贷款信用依据。

  位于杜关镇草甸村的黑猪养殖户张伟名是卢氏县扶贫小额信贷的受益者。张伟名今年57岁,前几年因患重病花光家中积蓄,还欠了不少债,生活陷入极度贫困。

  “感谢国家政策好,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资助了我,还让我顺利贷到款,雪中送炭啊!”在见到记者一行后,他不断重复着这几句话,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

  2017年,县里落实金融扶贫政策,张伟名凭借个人信用从农信社获得贷款5万元,用于购买猪仔开始扩大养殖规模。今年又获得10万元信贷用于扩大黑猪养殖规模。养殖黑猪让张伟名一家很快得以脱贫。今年一月,他本人被卢氏县人民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奋进奖”。

张伟名的爱人在喂养黑猪

  在解决贷款“怎么用”“用得好”问题上,卢氏县依托深山区的特点,构建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建设产业支撑体系。优先向主导产业贷款。积极壮大以果、牧、菌、药、烟等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农副产品、中药材深加工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以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解决了“贷款怎么用得好”的问题。

  “2017年至今,卢氏农商银行向以信念集团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发放扶贫贷款2.36亿元,用于支持食用菌产业、大棚蔬菜生产及生态猪养殖产业。”卢氏农商银行扶贫业务部总经理刘洋波向记者一行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信念集团自2017年开始在卢氏大规模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全县各镇均设有大棚基地,当地的贫困户只需要凭个人信誉就可以到信念集团承包菇棚,并由信念集团按照优惠价提供所需菌棒,购买菌棒的钱可以从卖香菇的收入中扣除。

  有了政府的支持,以及金融“活水”的浇灌和滋养,信念集团得以做强做大传统产业菌菇和蔬菜种植,有力促进了卢氏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3100多户贫困户脱贫。

  在风险防控方面,卢氏县通过建立“服务体系监控、项目资金监管、保险跟进防范、风险分担缓释、诚信文明激励、惩戒约束熔断”六大机制,实现从贷前信用审核、贷中用途管理到贷后违约追责全程把控,最大限度降低贷后风险,银行从“不敢贷”变为愿意贷,构建了完善的贷款“安全阀”。

  同时,卢氏县还建立风险补偿金和风险分担机制,由政府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金,列入当年预算;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风险损失,由县风险补偿金、贷款银行、省农信担保、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四位一体”风险分担机制,按照2:1:5:2比例分担。

  据刘洋波介绍,这种风险分担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借款人由政府、银行、担保公司三个共同审核把关,贷后由三方联合清收,规避一些道德风险、操作风险;二是三方分担风险,而不是其中任何一方单独承担风险,相应的就会降低单个机构的风险,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而出现系统性风险。

  “卢氏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扶贫小额贷款发放,不但使农民能贷,而且使银行愿意放贷。不仅有效破解了金融扶贫政策“落地难”问题,对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且也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闯出了一条路子。

  “卢氏模式”现已成为河南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并在全省推广。在去年的全省第一批扶贫干部培训班上,被作为教学案例,分享给129个有脱贫任务的县市区。

  截至7月底,全省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投放491亿元,惠及105万贫困户,有力促进了河南省扶贫事业发展,推动了全省乡村振兴的进程。

  随着今年5月栾川等33个贫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河南共有39个贫困县脱贫,全省75%的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另外,河南省计划今年将再减贫65万人,1000个贫困村出列,剩余14个(含10个革命老区县)国定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稳定脱贫,乘胜奔小康

  当卢氏奋进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时,在河南省,还有一些已脱贫摘帽的贫困地区,正在研究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兰考就是其中的典型。

  201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兰考成为我国首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围绕“普惠、扶贫、县域”三大主题,进行普惠金融改革。此举在提升和帮助兰考脱贫事业顺利进展的同时,也为了确保兰考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继续借助金融力量奋进在小康路上。

  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兰考县自2017年2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的两年多时间里,兰考人不仅没有松劲,还处处透出“小步快跑”的紧迫感,“铆足劲头,乘胜奔小康”是兰考真实的写照,处处呈现出有激情、有自信、有干劲的良好精神状态。

  闫春光是坝头乡张庄村人,5年前还是贫困户。兰考的金融扶贫政策让闫春光搭上普惠金融的快车。2017年,闫春光通过普惠授信,获得了5万元的农业银行贷款用于发展养鸡鸭产业。

  随着兰考的整体脱贫,闫春光在实现顺利脱贫后,凭借本人良好的信用,农业银行对他的普惠授信贷款额度也大大提高。去年,闫春光又获得农业银行普惠授信贷款10万元,开起了“春光油坊”,卖小磨香油、芝麻酱等纯天然绿色食品,实现了30万元的年收入。

  “以前总觉得银行贷款离我们普通人很远,其实不是,党的普惠金融政策好啊。感谢党和政府!”这是闫春光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村的年轻人都是用智能手机,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贷款、转账等。”

  前不久,闫春光所在的张庄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张庄村正努力建设成“法治张庄、美丽张庄、文明张庄、幸福张庄、健康张庄”,成就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实现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过程。河南省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总体框架下,不断进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根据农村金融资源的不同属性和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稳步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向农村更大范围延伸,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去年,兰考成功获批农发行河南省分行10亿元国储林贷款支持,首笔贷款1.56亿元今年初已投放到位。

  “我们以‘政府主导、平台公司承贷、综合收益覆盖、保证+抵押担保’的运作模式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把国储林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稳定脱贫奔小康相结合。以流转贫困户土地和优先使用贫困人口养护储备林的方法来实现贫困人口增收。”兰考县县长李明俊说。

  与其他金融产品“锦上添花”相比,保险体现的是“雪中送炭”。

  2016年,兰考县正式启动“脱贫路上零风险”保险扶贫项目,把保险嵌入扶贫开发全流程。由兰考县政府扶贫基金投入近1000万元保费,中央、省、县财政补贴260余万元保费,对建挡立卡贫困户实行优惠费率,为兰考全县所有贫困及脱贫不稳定人群提供农作物、农业设施、住房等一揽子保险服务。中原农险为全县7.74万贫困户在生产生活中可能面对的各类风险兜底,为全县提供84亿元保险保障。“脱贫路上零风险”项目由于保障全、费率低、保额高,不仅推动脱贫致富,还防止返贫致贫,得到各方高度认可。

  脱贫之后奔小康的路上,老百姓需要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原农险、中国人寿、人保财险等保险公司凝心聚力,充分发挥保障职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切实发挥保险对于信贷的支撑作用,解除农户创业致富的后顾之忧,为兰考人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险服务。

  中国人寿兰考支公司的服务网点遍及全县16个乡镇,通过开展保险人员、知识和服务“三下乡”活动,让更多的城乡居民知保险、懂保险,用保险来防范风险;国寿财险开封市分公司开发了毛驴特色养殖保险,为毛驴在饲养过程中因疾病或意外死亡的损失提供风险保障。另外,国寿财险兰考支公司承保小麦90个村,赔付达390万元,受益农户10740户,赔付率达185.5%。今年6月5日,兰考县遭遇10级台风,公司承保的1000亩公益林场受损,赔付金额达50多万元,大大降低了受灾农户的经济损失。

  人保财险开封市分公司在10个县(区)实现政策性综合治理保险统保,采取“政策性+商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政银保”“政银担保”等模式,为120万户居民家庭提供了46.1亿元保障,惠及全辖450万城乡居民。

  兰考保险业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户自愿”的原则,充分利用保险功能化解农户脱贫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保险体系。

  农行、农发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助力兰考县率先脱贫和稳定脱贫奔小康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效,展示了金融机构在兰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贡献的金融服务力量和社会责任担当。

  “试验区严格对照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方案,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了重要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

  日前,河南省已选定22个县市开展普惠金融试点推广工作,试点县市将结合各自特色参考借鉴兰考试验区的成功做法和创新经验,深化普惠金融改革探索。河南省正在以兰考试验区为引领,打造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河南雁阵”,从多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同时为我国普惠金融的未来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