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厚植育陇原 金融活水润“甘”田——甘肃省农信社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纪实

  通讯员 赵海鹰

  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风沙弥漫的大漠戈壁,从苦瘠甲天下的陇中黄土塬到山大沟深的陇南山寨……甘肃农信人以农为本、与农同耕,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在广袤的三千里陇原大地上,浓墨重彩地谱写了一曲曲一心支农支小支微、倾力服务甘肃经济发展的华彩乐章。

  1952年,诞生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皋兰县石洞信用社是甘肃第一家农村信用社。60多年来,甘肃农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茁壮成长,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一路走来,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合规经营、创新驱动、稳健发展”的经营理念,始终坚守“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始终秉持“支农惠农兴农”的经营宗旨,数十年如一日为农民、农村和农业提供最优质、最便捷、最温馨的金融服务。

  如今,甘肃农信已发展成为拥有83家法人机构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其中,农信联社41家、农村合作银行5家、农商银行37家,营业网点2230多个,农村综合金融服务室11677个,员工超2.2万人,机构网点遍布城乡社区,金融服务惠及千家万户。

  截至7月底,甘肃农信各项存款余额4291.9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654.56亿元,其中75.8%以上投向“三农”,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21.65%和17.99%,涉农贷款占比在全国33家农信系统中排名第3位,是甘肃省资产规模最大、营业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地方性涉农金融机构。

  助力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因农而生,为农服务的甘肃农信当仁不让、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旗。

  在甘肃省联社的扶贫帮扶点———宕昌县新寨乡,省联社派驻帮扶工作队的15个年轻人已经在这里坚守了2年时间。针对新寨乡人均耕地少、收入来源单一、住房条件差的实际情况,他们在深入摸底调研的基础上,以扎实推进“一户一策”帮扶计划为契机,在确立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改造等基础提升项目的同时,全力推进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养蜂、中草药种植等特色致富产业发展项目,创新打出了“贫困户助力脱贫贷、致富能人带动、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牵引、优势互补共助、电商扶贫拉动、产业发展支撑、党群结对帮扶”的组合拳。同时,帮扶工作队巧引金融活水,先后向许家村等5个联系点发放扶贫贷款567.2万元,为327户贫困户如期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而这只是甘肃农信支持脱贫攻坚诸多实践中的一个。截至7月末,全省农合机构向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发放农户贷款1567.56亿元,占农户贷款1711.40亿元的91.60%。“两州一县”和省列18个深度贫困县发放扶贫类贷款余额51.72亿元,向省里摸排出的3720个贫困村发放扶贫贷款余额64.62亿元。

  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

  甘肃,拥有3000里绚丽多彩的陇原山川,8000年辉煌厚重的历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其中,宕昌县官鹅沟青山碧水,古木参天,草甸雪山,湖泊激流,宛如仙境。宕昌县信用联社看好这难得的资源,累计发放贷款4亿多元,帮助当地政府和农户完善旅游设施,让官鹅沟声名远播。2017年以来,官鹅沟共接待游客176.3万人次,综合收入10.6亿元,带动当地2万多农户就业。官鹅沟口的鹿仁村,也搭上了顺风车,吃上了旅游饭。目前可实现人均增收3000多元,成为甘肃农信助力农户增收致富的经典案例。

  在农信信贷资金支持下,依托旅游生态资源发展的案例还有很多。2004年成立的临洮润狄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就在临洮农商银行的贷款扶持下,把流转来的762亩河滩荒地变成了草长莺飞的绿洲。2017年,临洮农商银行又锦上添花,为该公司投资6000万元,助其成立了集水力发电、苗木种植、花卉培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桃花岛旅游发展公司。如今洮河岸边,一幅实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美丽图卷正在徐徐展开。

图为酒泉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在龙德盛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智能化温室基地调研。本报记者 肖瑛 摄

  从千里戈壁到白龙江畔,从陇东高原到藏香江南,甘肃农信扶持的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乡村旅游、健康产业、农村电商和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村新业态,将陇原大地装扮得处处娇艳,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擘画着陇原乡村全面振兴的盛世新景。

  为小微企业注入新动能

  甘肃农信始终把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先后通过单列信贷计划、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支持民企和小微发展壮大。

  在“千年药乡”岷县,“顺兴和”无人不晓。这家当地知名药企如今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1991年,在“顺兴和”创业之初最艰难的时候,岷县农商银行雪中送炭、一路呵护,让“顺兴和”再度焕发勃勃生机。如今,这家企业不仅带动了300多户农民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还吸引了400多名村民在此务工。“顺兴和”近30年的发展历程,见证着甘肃农信对陇原热土的无声润泽。

  目前,甘肃农信支持中小微企业21.41万户,累计发放贷款1923.88亿元,为甘肃省涉及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等十大生态产业的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激发特色产业新活力

  立足实际,聚焦特色产业,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是甘肃农信全面对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制胜法宝。为此,甘肃农信创新推出了“富民产业贷”“兴陇合作贷”等创新产品,大力推广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带动贫困户致富的“宕昌模式”,全力支持甘肃省“牛、羊、菜、果、薯、药”6大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2019年1月7日,首笔“兴陇合作贷”在宕昌县顺利落地,300万元贷款如约发放至哈达铺镇药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杨玉安手中。早在2018年10月15日,他将村民入股合作社的资金,一部分入股到县富民公司,剩余资金全部用于收购鲜当归、黄芪、党参,加工中药材产品,每天用工近200人,产品销路很好。但不到3个月时间,收购资金已经捉襟见肘。“兴陇合作贷”一下子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前两天,有家公司要黄芪饮片,我们都供不上货。合作社要用这笔贷款多收购些药材,以扩大生产规模。”杨玉安说。

  截至7月末,甘肃农信共发放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2437笔、128.72亿元,本年新增1174笔、66.87亿元。“兴陇合作贷”授信1535户、38.52亿元,发放641笔、11.84亿元,社均贷款余额1426多万元。

  打通“最后一公里”

  对于身处戈壁荒原、大山深处的农牧民来讲,信用社才是他们认准的银行,他们只在这里存钱、取钱、借钱。

  夕阳西下的桑科草原,金色的阳光在青翠的牧草尖上缓缓流淌,成群的牛羊正在回圈的路上。满脸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忠格尔说,如果没有“背包银行”,就不会有他今天的光景。

  忠格尔口中的“背包银行”,正是甘肃农信为打通农牧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而打造的拳头产品。1万多台惠民终端、3000多套“背包银行”,激活了农村金融血脉的微循环,为偏远山区的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养分。

  “要把农村综合金融服务室打造成金融政策宣传的广播站、金融产品的推广站、优质客户的选拔站、闲散资金的吸收站、诚信建设的培育站。”甘肃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魏孔山强调。依托辖内11083个便民金融服务点,甘肃农信采用村委会、商户、超市等多种模式,扎实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挂牌、运行工作,初步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架起连接农户、农企与金融机构的桥梁,巩固、延伸了农信社的服务触角,有效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大信为农,相合共生。历经一甲子岁月的甘肃农信,走过了四十年改革开放光辉历程,正以博大包容的胸襟情怀,支农惠农兴农的使命担当,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昂扬姿态,植根陇原热土,共同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为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