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造血”产业兴 琴江河畔百姓福——农行石城支行助力江西省石城县脱贫攻坚纪实

  本报记者 郑长灵

  林木苍郁的武夷山脚下,流水潺潺的琴江河畔,坐落着一座小县城——江西省石城县,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客家人民在琴江河畔演绎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石城县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也是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县。由于交通闭塞,这片红色土地一度陷入贫困。2018年8月,这里被中国农业银行列入重点帮扶对象,总行、省分行、市分行和县支行四级联动,通过派副行长和派贫困村第一书记等多种形式对接当地政府,形成县政府、支行、乡村三个层次的协同服务模式,要全力帮扶这片地区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丹阳村 唐文中 摄

  这一年多来,农行石城支行的帮扶干部积极投身当地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农行定点帮扶资金为帮扶村发展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支持;利用农行信贷资源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帮助其增收脱贫;利用农行客户资源进行产业嫁接,让特色产业落地生根。

  这期间的故事数不胜数,在他们的帮扶下,高田镇岩岭村村庄亮化工程项目,为村里装上了太阳能路灯,解决了230户人1300人夜间出行难的问题;珠坑乡良溪村高标准脐橙基地项目,采用“村委会+产业合作+农户”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为村里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增加3200元收入;支持当地稻花鱼、豚狸、梅花鹿等特色生态种养项目,为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增收提供着沁心之源泉。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企业、贫困户多方同心同德、合力攻坚。”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戴发文表示,各级行通过实践总结出,单户的金融帮扶不如产业带动效果好,石城的定点帮扶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开展工作。通过扶助当地发展特色产业,让扶贫的措施从“输血”逐步转为“造血”,加快了石城村脱贫的速度和效率,也加快了村民们全力奔小康的脚步。

  为探寻农业银行如何助力石城县发展产业扶贫,《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深入琴江河畔、大山深处走访贫困村、贫困户,沿着中国农业银行石城支行的足迹,记录下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岩岭村 “稻黄鱼肥”加快脱贫节奏

  又到了水稻收割的时节,高田镇岩岭村的稻田里迎来了双丰收,饱满的稻粒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活蹦乱跳的鱼儿在稻田间游弋。“这些稻花鱼生长在稻田里,一年四季用山泉水灌溉供养,每公斤能卖60元,价值非常可观。”农业银行石城支行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付志强指着穿梭的稻田鱼对记者说。

  江西省石城县高田镇岩岭村“稻黄鱼肥” 唐文中 摄

  只见抓上来的稻花鱼个个膘肥体大,频频跃出抓鱼人的手心,野劲十足,身形体重也比普通鲤鱼要大得多。与鱼共生、互相依存的稻谷,长势也极好,颗颗饱满细长,它们还有个特别的名字———岩岭贡米。

  这些通体金黄的稻花鱼,质白如玉的岩岭贡米,成为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给村民带来了新的致富生机。该村党支部书记何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岩岭村土厚水肥,生态环境如同天然氧吧。正是这样的良好环境,使得‘稻鱼共生’颇有历史渊源,从古至今都是这里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只是大家的思想长期被贫困阻滞,没有想到好好将其发展为特色产业。如今有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帮助我们脱贫致富,也让我们思路大开,将这个传统发扬光大。”

  去年,岩岭村得到农业银行总行10万元扶贫捐赠资金后,迅速成立了长富种养合作社,吸纳全村58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并流转100亩高山梯田进行“稻鱼共生”试验种养。

  村民张长胜,今年60多岁了,如今终于结束了长年在外打零工、干粗活的日子。合作社成立后,他就在社里负责管理百亩稻田,另一边豚鼠养殖基地的600只豚鼠也在他的饲养之下待价出售。每月3000元左右的薪资让这个曾经贫困的家庭燃起希望。“现在日子好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这位朴实地道的老农激动地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贫困村民眼中,农业银行就是这趟承载着村民脱贫致富、生活向好的列车头。刚卖了50公斤稻花鱼的何平,收获了3000元,尝到甜头的他希望合作社再扩大生产。在他的预期中,明年无论是稻花鱼、岩岭贡米,还是小豚鼠,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都将呈现比今年更好的势头。

  “岩岭村的产业扶贫探索,可以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农业银行石城支行行长唐文中表示,下一步该行将继续扩大辖区的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和效益,并积极创新特色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将更多的特色产品销售到全省乃至全国,完善“村委会+产业合作+农户”的金融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农户整体脱贫的速度。

  丹阳村 “白莲贷”让乡村美不胜收

  深秋时节,横江镇丹阳村里,数百亩连片的池塘望不到头,夏日盛放的荷花已随风飘零,干老的莲蓬伫立在池塘中,留下属于秋日的痕迹,竟也别有风致。

  “丹阳的风景非常秀美,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很惊艳,没想到石城还有那么美丽的地方。”唐文中说。

  和岩岭村群山环抱的环境不同,丹阳村被一条河流环绕,三面依水,背靠丘陵,地势要比岩岭村平坦开阔得多。河流中心伸出来的高地上栖息着成百上千只白鹭。从早至晚,白鹭翩跹起舞、采莲人辛勤劳作,此情此景宛若仙境。或许你很难看出,这么个灵动脱俗的村庄,曾经是一个十三五省级贫困村。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方式有很多。“丹阳村盛产白莲,每年种植面积超12万亩,白莲是村民最可观的致富法宝。”唐文中介绍,丹阳村白莲种植面积大,从业人口多,农业银行石城支行创新“互联网+金融扶贫”,给当地量身定制一款惠农e贷———“白莲贷”,为丹阳村民脱贫致富提供资金扶持。

  据了解,“白莲贷”纯信用、低利率、期限长,最低能贷3000元,最高能贷10万元,且 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办理。目前,“白莲贷”已授信80户信用良好的种植户。

  “‘白莲贷’真是场及时雨。”村民赖华松是“白莲贷”的受益者之一,“我想明年将闲田流转,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农行的‘白莲贷’马上就帮我解决了资金周转的难题。” 有了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予以支持,每位像赖华松一样有想法又踏实肯干的村民,生活都有了好奔头。

  据悉,今年,农业银行又向丹阳村委会捐赠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工作。村支书赖育仁表示:“以前我们村是空壳村,没有收入。如今,这笔专项资金为村里带来了增收的必用‘装备’。”当记者看见老村委会门口停放着全新的农用机械和运输车、收割机、翻土机等生产设备,豁然明白了村支书因何如此激动,因为他看到了如今丹阳村脱贫致富的巨变,更看到了未来丹阳村乡村振兴的希望

  今年,“白莲贷”目标授信300户以上,三年内将授信3000户以上是唐文中的期许。他表示,未来他们还将大力创新“互联网+金融扶贫”,加大网银、掌银、惠农E通等金融产品的推广力度,进一步优化各项功能,把更多的金融扶贫业务搬上互联网,通过科技力量和“互联网+”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的进程,全面助力村民奔小康,推动乡村振兴。

  通天寨 打造全域旅游支柱产业

  “环山多石,耸峙如城”,多山地丘陵的石城县域内水系发达,森林植被丰富,更有丹霞地貌、高山草甸、瀑布温泉等自然奇观。近年来,石城县紧紧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按照“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集群产业”四位一体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这项浩大工程得到了农业银行的鼎力支持。2018年农业银行石城县支行为石城旅游投放了2亿元贷款,支持通天寨创5A项目。石城县文广新旅局局长邓增华表示:“通过农业银行的支持,我们石城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第一,建成了花园大桥,实现了县城到通天寨、八卦脑景区旅游公路的畅通;第二,八卦脑景区的品质显著提升,在江背村、大畲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周边环境;第三,整个石城旅游效益明显提升,去年接纳游客达555万人次,旅游收益达25亿元。”

  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打开了通天寨通往外界的大门,随即带动了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生态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如今,在通天寨山脚下的村庄,不少有商业头脑的贫困村民已经支起小店摊位,售卖各种土特产品、手工艺品。

  今年48岁的夏柏水,回到家乡,向农业银行申请贷款,在通天寨脚下开起了农家乐。夏柏水高兴地说:“女儿两岁时我离开家乡,在东莞打工10年,没想过在曾经贫困的家乡,如今也能赚钱致富,我开的农家乐每天游客不断,最多一次有280人同时在这里用餐,特别壮观。”

  唐文中介绍,今年中国农业银行石城县支行继续申报2亿元贷款支持通天寨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并希望通过助推旅游产业成为石城县的支柱产业、绿色产业,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

  精准扶贫绝不是心血来潮、临时起意,要有宏大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要有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的勇气和担当,要有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的智慧和韧劲。唐文中表示,作为一名农行人将坚定不移地走在金融扶贫的前沿阵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认真履行农行担当的社会责任,贡献农行在金融服务中的力量和爱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