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保险业五年巨变

保险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5万亿元,同比增长21.01%。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857.02亿元,同比增长18.31%——我国保险业前三季度的数据令人欣喜。5年前,全年的原保费收入,仅仅只有这个数值的二分之一。

曾经我国的保险业的发展一度陷入迟缓,在2012年,保险业务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险资平均收益率多年低于5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然而,如今这一情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保险业不但自身进入全新的发展期,还帮助了许多薄弱领域发展。

截至9月末,农业保险为1.81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3.45%;支付赔款170.65亿元,增长26.18%;2193.56万户次贫困户和受灾农户受益,增长30.92%。

5年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保险业发生巨变?保险业又改变和辐射了哪些领域?

“保险姓保”

让行业跨越式发展

“每年以GDP几倍增速发展,这样的行业不多见,保险业是其中之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5年,保险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变大’、‘变强’的同时,也将‘保险业姓保’的理念根植下来。”

受访的业内专家纷纷对记者表示,支撑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国家政策更加重视保险行业,从国务院“新国十条”的出台,到“偿二代”的发布,再到各部委和保监会在不同层面对保险行业的支持,将保险业发展战略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2年保监会发布的《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下称“偿二代”)》是5年来政策上对保险行业加强监管的开端。相比于以规模为导向的“偿一代”,“偿二代”则以风险为导向,这使得不同风险的业务对资本金的要求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从而显著影响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策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偿二代’的推出得到全球保险业的认可,以风险为导向的衡量标准是对欧美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一次创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保监会数据显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从2011年的5家减少到2016年三季度末的3家,行业净资产从2011年的5566亿元增加到2016年11月底的1.76万亿元。

“随着2016年初‘偿二代’正式实施,保险监管经历了从‘管前端’向‘管中后端’的剧烈转变。一方面,资金运用的前端限制不断放开,如不同资产类别的投资权限仅需报备,无须审批,股权与海外投资的比例限制日渐宽松等,保险资金运用获得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另一方面,偿二代细化了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定量资本要求,增加了包括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定性监管要求;同时加强披露,积极推进保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保险产品监管改革,都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王国军强调。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明确了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保险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新‘国十条’的发布,表明了中央对保险业的重视。”王国军进一步指出,“各地方监管局先后出台的配套文件,加速推进保险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

此外,保监会2017年“1+4”系列文件的发布,为保险业防范化解好风险、整治市场乱象、补齐行业短板、服务好实体经济、筑牢行业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根基。

保险业高速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保险机构本身取得了巨大发展。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许闲分析,过去5年,保险机构主体数量、机构在金融市场的活跃度、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承保金额和承保范围扩大等,都体现了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保险机构主体从2012年的120家增至2016年200家,其中,保险集团公司11家,保险公司16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2家,其他公司4家。

王国军告诉记者:“随着互联网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相继获批成立,保险业机构主体更丰富,有利于行业下沉式发展。”

“事实上,过去5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调动了民营资本的积极性。”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看来,“这为保险业注入新的资本活力,不同类型的保险主体更能适应各个层次老百姓的保障需求。”

保险公司做起“田间地头”的生意

“保险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则是其重要体现。”潜心研究农业保险多年的庹国柱告诉记者,“过去5年,农业保险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许多保险公司做起了‘田间地头’的生意,这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据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17.7亿元,参保农户约1.9亿户次。今年前三季度,农业保险为1.81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3.45%;支付赔款170.65亿元,增长26.18%。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拓展到31个省市,“保险+期货”试点在6省推开。今年,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即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共开展了79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总试点规模80万吨,交易所的补贴额度也达到了1.3亿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农业保险承保农作物品种已超过170种,包括主要粮食作物、大宗畜禽、经济作物、森林以及地方特色优势农作物。

人保财险给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该公司在农村地区设立“三农”营销服务部6875个、三农保险服务站2.5万多个、“三农”保险服务点29万多个,并组建了一支34.9万人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队伍。目前人保财险农村网点覆盖了全国98.94%的乡镇和54.25%的行政村,基本实现了网络连成片和服务面对面。仅2016年,人保财险为就1.06亿户次农民提供农业保险保障1.16万亿元,向1910万户农户支付农业保险赔款167亿元。

此外,人保财险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八大保”模式,即河北“政融保”、陕西“助农保”、宁夏“扶贫保”、广西河池“政府+险资+企业+农户+保险”、江西“商业补充保险和一站式服务”等“八大保”扶贫模式,其中河北“政融保”、广西河池“政府+险资+企业+农户+保险”为险资直投助推扶贫的模式。

2016年,中国平安在业内率先成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委员会,下设农村保险业务组、农村大病业务组、农村医保业务组、农村银行业务组、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组五个专项工作组。旗下产险、寿险、银行、信托、普惠等专业公司任各小组成员,重点聚焦“保险下乡”、“医保下乡”、“银行下乡”和“互联网金融下乡”四大业务板块,为实现脱贫目标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形成具有平安特色的金融“四宝”扶贫模式。

致力于“三农”保险服务的还有太平财险。

近日,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镇朱家嘴村的棉花种植大户朱建国收到一条手机短信,提示有1400元钱到了他的银行账户,他高兴地告诉家人:“棉花保险理赔款到了,真快!”

今年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棉花种植大市枝江市连续20多天阴雨,大量棉桃脱落、霉烂,棉农心痛不已。朱建国今年种了20亩棉花,和往年比,要损失上万元。

幸运的是,为了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枝江市今夏首推政策性棉花保险。百里洲、七星台、董市、问安、顾家店5个种棉大镇,共有13369户农户参保,承保棉田面积8.36万亩。保费每亩28元,其中农户每亩只需承担保费7元,另21元由政府三级财政负责,保费总计234万多元。

负责承保棉花保险的太平财险公司组织专班,对枝江棉花灾情进行查勘定损,与政府部门、种植大户、村委会、受灾农户代表协商,确定最终赔付方案,即确认所有承保棉田均受灾,每亩棉田按照70元的标准赔付,共计赔付585万多元。截至11月15日,585万多元赔款已全部完成支付。

这是保险支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保险力量投入“三农”领域。

“2016年是农业保险经营队伍空前壮大的一年,有31家财产保险公司和其他保险经营组织活跃在农村,为农户提供丰富多彩的农业保险产品和风险保障。”庹国柱说。

据了解,这一年也是2012年以来农业保险赔付率最高的一年,达到80%以上;这一年,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空前踊跃,以单项保险计算,有1.9亿户次,农业保险的保险费收入达到创纪录的417.12亿元,为农业提供的风险保障高达2.16万亿元。

“短短5年,农业保险业务就有数倍增长,农户获得的风险保障大幅提高,这与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农业保险条例》提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推广政府支持下的PPP(政府、市场结合)制度模式分不开的。5年实践表明,这种模式的选择和实施基本是成功的。从2014年到2016年3年中,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平均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20%,赔款267亿元,占农业生产直接经济损失的9.67%,很好地发挥了助农托底的作用。”庹国柱说。

科技创新催生保险业新动能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科技正在与保险业进行深入融合。InsurTech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

所谓InsurTech,即通过科技的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进入并运用到保险公司实际业务开展的流程中,从投保人的投保支付到保险人承保、理赔,保险资金的投资以及后台进行的费率厘定、保单管理等,提升用户体验、提高保险效率、优化后台管理甚至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都已经或多或少地被很多保险运用在其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增强客户体验与粘性、提高业务效率降低成本以至发掘新的保险市场。同时,物联网、车联网、基因检测、可穿戴设备等也将在保险领域正面临着极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潜力。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瞄准了“互联网+三农+保险”这片蓝海。

“我们将把农村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便利。”中华财险董事长罗海平在公开发言中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华财险目前已在“互联网+农业保险”的道路上进行了深入探索。该公司以与国家农业信息中心共同成立的“农业保险地理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了以互联网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及手持移动设备共同组成的“天、空、地”一体化查勘定损的种植险应用体系。

此外,中华财险还以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成立的“农业风险管理与农业保险创新联合研究中心”为依托,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3S技术、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成功打造了养殖险“农险通”系统。

在华农保险董事长苏如春看来,互联网科技与农险的结合,可以应用到农险产品研发到理赔的各个环节中。

“具体来讲,‘互联网+农业保险’在承保方面,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农户自助验标投保;在农业的风控阶段,可利用气象信息、价格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自动化推送,解决信息滞后和不及时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户提前做好风险预警和应对;在理赔方面,理赔指标依靠事先约定的气象、价格指标,辅以现代化的线上支付手段,可实现即时、高效的理赔。整体上,可节约线下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极大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苏如春说。

不止是农险,在科技的助力下,车险理赔也进入了新时代。

与其他险种相比,车险更考验险企的落地服务能力。当前不少险企的渠道、网点、人力不足,在制约业务规模增长的同时,也影响服务体验。蚂蚁金服在今年5月底发布了“车险分”产品,瞄准当下车险定价“从人”方面的空白,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挖掘,围绕淘宝消费,水、电、煤的缴费、高德地图的使用情况对车主进行精准画像和风险分析,量化为300到700不等的车险标准分,帮助车险公司提升风险能力,制定更具优势的价格。6月底,蚂蚁金服再次发布“定损宝”,通过AI(人工智能)模拟车险定损环节中的人工作业流程,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简单高效的自动定损。据悉,除了车险分和定损宝外,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正在考虑切入险企的销售、投保、车服务等环节,更多地开发数据的精准营销应用。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发挥动态精算模型的优势,在设计产品时根据用户的年龄、性别、行为习惯等数据,实行个性化定价,为保险市场注入新活力。例如,意外险领域的女性尊享百万意外保,众安保险根据大数据所分析到的不同年龄段女性的风险参数,一改此前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一刀切”的定价模式,实行动态定价,从而让更多用户可以获得更高性价比的保险服务。

同时,众安保险在健康领域的推出的步步保与可穿戴设备及运动大数据相结合,并将保费与用户每天的运动量相挂钩,众安保险采用这种定价方式引导着用户由“被动抗病”向“主动防病”观念的转变,有力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苏宁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始发力保险业务。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公司强大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将会带来更多场景化、人性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保险服务,为互联网保险注入更多发展动力。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