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两会时间话“三农”

  北京又迎来了两会时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共聚一堂,共商国是。

  对于“三农”领域的工作者们,全国两会也牵动着他们的心。当前农村领域各方面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有成就、有梗阻、有迷茫,他们希望能够从全国两会传递的政策讯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广泛地同“三农”领域的工作者们交流,本期我们梳理了6个他们目前最为关心的话题,期待能够从今年两会中找到答案。

  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过去的2018年,我国共减少贫困人口1386万人,贫困发生率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以上减贫任务。

  虽然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尚未脱贫人口中,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比例高,保障性扶贫特别是财政兜底的压力越来越大。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任务重,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突出。

  与此同时,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如何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的同样值得关注。报告中就指出,贫困地区摘帽退出后仍将长期处于经济欠发达、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持续稳定增收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依然不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梳理发现,各地方政府已经将防止返贫提上2019年的工作安排。

  具体来看,河南提出建立脱贫正向激励和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云南提出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巩固脱贫成果;湖北提出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

  2019年我国的减贫目标是继续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实现30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为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因此,2019年将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

  在此背景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将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今年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开局之年,其中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头戏”。

  日前,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文件接连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都对农村改革提出了要求,让农民对“地生金”有了期待。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一轮农村改革作出了部署。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总的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会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的活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说。

  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我国“两权抵押”将继续朝纵深推进。2019年,将重点围绕宅基地“三权分置”,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有效途径。并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下乡返乡创新创业等,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办法。

  在农村改革过程中,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改革值得借鉴学习,据了解,小岗村集体经济已经突破千万元大关。近期,4000多名村民每人领到520元集体经济股权红利。

  目前,安徽5800多个村完成集体产权改革,农村8057万亩承包地全部确权完毕。改革,让沉睡的农村资源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小岗村就通过量化集体资产,使村民人人持股。

  2015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农村“两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后,尤其是自2015年12月以来,我国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并在法律框架下大胆探索,有效推动缓解“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推动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小农生产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成绩的背后困扰仍存在,如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抵押物价值评估和处置、集体所有产权切割等问题仍需改善等问题。这些都是农村金融工作者极其关心的话题,他们希望能够从今年全国两会上得到一些新的讯息和答案。

  如何优化金融服务 解决民企融资难题

  金融服务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近期从中央到各部门都表示对此的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指导金融业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民营企业融资再迎利好。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下发后,银保监会迅速跟进,于2月2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了23条细化措施,旨在进一步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提高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在根据本地实情,出台相关政策。记者梳理日前相继出炉的各省、市、自治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有关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内容频频出现。

  具体来看,河南将开展重点领域综合金融服务行动,加快建设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系统,加快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天津将安排100亿元的再贷款和再贴现资金、100亿元的常备借贷便利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宁夏将健全融资担保体系,促进银政企深度联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青海将全面推进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工作,建立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成本的奖补机制,健全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全面推广“双基联动”,深化银企对接活动,打通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在多方聚焦下,如何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应该会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业界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

  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提案来看,民盟中央就在《关于进一步推动票据市场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提案》中指出,票据融资具有成本较低、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高度贴合民营企业、兼具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建议支持票据市场发展,并拓展票据市场非银资金来源,降低票据融资资金成本,以及发展商业承兑汇票回购业务,提升商票流动性等。

  如何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加快种植结构调整

  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提出了要求。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按照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取向,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

  我国连续执行14年托市收购政策,自2014年起,为推动粮食供给性、结构性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我国就开始了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大豆、玉米率先施行了价补分离的改革,收购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小麦虽然没有取消托市收购,但其标准也在发生进一步的变化。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显示,最低收购价比2018年下调3元。同时,要求提高国标收购等级,引导地方政府和农户重视粮食质量,促进粮食提等晋级,加快种植结构调整。

  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将推动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靠“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更好”,促进优质优价粮食收储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

  此次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将会对此领域有哪些好的建议?拭目以待。

  农商行如何回归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在2018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被明确提出,成为201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为推进农商行回归本源,2019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 强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旨在推进农商行更好地回归县域法人机构本源、专注支农支小信贷主业,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推动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以及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政策要求农商行回归本源的背后,对应的是部分农商行在业务中出现了“离农脱农”的现象。2018年8月31日,银保监会曾发布公告对5家省联社进行处罚。在公布的四条处罚原因中,有两条都脱离了应该坚守的“本源”:一是对农合机构偏离支农服务主业没有有效纠正,对“离农脱农”问题不考核;二是违规设立实体企业、未经批准超范围开展业务等。

  农商银行是我国县域地区重要的法人银行机构,截至2018年9月末,全国有农商银行1436家,资产负债规模均超过23万亿元,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在各项贷款的占比长期保持在60%和50%左右,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户均余额分别为30万元和131万元。农商行以在银行业10%的资产占比规模,贡献了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22%和21%的规模,成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名副其实的金融主力军,在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会否传出关于农信社改革新的政策讯息?农商银行、农合行、农信社应当如何回归本源?成为农村金融领域工作者的重要关注点。

  农业保险如何创新惠及农民

  作为“三农”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保险一直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不例外。

  2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多次提及农业保险的发展。其中提出要完善农业保险,关键是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等。业内人士分析,今年的一号文件中蕴含着农险创新的大机会,将推动农业保险继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取得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72.65亿元,同比增长19.54%,远高于行业增速;农险保额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4.23%。

  虽然发展快速,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仍然存在农民投保积极性不够高、保障程度低、财政保费补贴品种范围有待拓展、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和产品创新性还有待继续加强等问题。目前在国家政策的重视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参与我国农险市场的主体越来越多,新型产品和模式逐步落地,未来农险市场的发展潜力仍然非常巨大。

  对我国农业保险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今年两会将会传递出什么声音,令人期待。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