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吕梁篇 | 大山深处气象新

  本报记者 王磊

  “特色农业大市、红枣之都、核桃之乡、杂粮之府……”这是位于大山深处的山西吕梁市带给外界的第一印象。然而,丰富的特色农业产品在过去并没能给吕梁带来经济上的丰足收益,这个农业大市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守着特色产业为何发展不起来?究其根源是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融资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涉农企业无法扩大规模,有些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从而导致地方农业产业多年来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当地不少群众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无法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为改变这样的状况,2017年以来,农发行会同吕梁市委市政府,针对红枣、小米、核桃等特色产业进行信贷支持,以“政府增信+企业资产应抵尽抵”的办法解决了担保问题;通过“银行+企业”办法解决了融资问题;采取“企业+贫困户”办法解决了脱贫问题,形成了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合力攻坚脱贫的“吕梁模式”,为金融扶贫创新闯出了一条新路。

农发行总行原副行长鲍建安和农发行吕梁分行工作人员一起到吕梁当地农企调研。本报记者 王磊 摄

  截至目前,农发行吕梁市分行已为73户企业发放贷款6.55亿元,正在办贷企业20户,预计投放金额1亿元,实行免抵押、免担保的金融支持,破解了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机构“放贷难、风险高”,农民“无产业、增收难”的问题。

  自2017年下半年“吕梁模式”推出至今,已累计拉动企业增收7.8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实现就业帮扶3748人,每人每年收入25000元以上,带动帮扶27401人,为每个贫困群众增收5000元以上。

  政银联手 开创扶贫新模式

  如何才能利用好资源,走产业化之路?吕梁市自2013年开始实施起了“8+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全市累计培育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00余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6个、家庭农场651个。随着涉农企业数量增多和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深入持续的推进,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开始突出显现。

  “‘吕梁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的。 该模式的核心是‘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模式’,主要做法是由政府财政资金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用来为企业融资增信,撬动农发行5-8倍杠杆的特色扶贫信贷支持,扶持带动力强、盈利能力高、覆盖面广的中小微企业为脱贫攻坚发力,形成政府增信、银行放贷、企业发展、贫困户就业增收的脱贫合力。”农发行吕梁市分行行长张建营说。

  2017年7月经过多次征集意见,吕梁市农委、扶贫办以及农发行等多个部门通过多次研究讨论后,《吕梁市农业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方案从基金筹集、支持对象和条件等12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为 “吕梁模式”提供了指引和依据。

  与此同时,吕梁市政府明确了“吕梁模式”贷款额度同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数量挂钩政策,出台《落实吕梁模式贷款扶贫成效优惠政策实施方案》,确立“三优先”原则,优先选择临县、兴县、石楼3个深度贫困县的企业,优先支持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的贷款主体,优先扶持当地特色农业产业;明确具体贷款额度与承贷主体扶贫成效挂钩,按照带动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不同,可享受200万元(含)至3000万元(含)贷款额度;利率方面,亦按照扶贫成效不同享受不同利率优惠。

  在“吕梁模式”推广之初,行内同一化的信贷政策一度成为了制约该模式推广的瓶颈,为此,农发行总行、山西省分行单独制定了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在降低准入门槛、实行利率优惠、下放评级授信权限、批量调查评审、保障资金供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特别是授权吕梁分行1000万元以内贷款审批权限,从制度上解决了“吕梁模式”办贷的瓶颈问题。

  为了推进模式健康发展,农发行首先是明确标准和重点。在贷款办理上,将是否提供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岗位、是否与贫困群众签订了帮扶协议、是否有效解决了当地红枣、小米、核桃、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出售难问题、是否具有产业带动效应,作为贷款资金介入的前提条件;在企业考察上,重点摸清企业负责人信誉、各银行对企业历年贷款情况、企业账表、账证、账实等关键情况;在客户选择上,坚持不求大、不拒小,优中选优。

  “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不高”,为了让“吕梁模式”避免这些在日常办贷流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农发行优化办贷流程,建立完善责任体系,加大考核力度,组建贷款调查审查中心,大胆探索,特事特办,建立了“吕梁模式”办贷绿色通道,提高了办贷效率,大部分贷款的办贷时间缩短了50%以上。

  “既要降低门槛,又要避免出现信贷风险”,农发行将从严从实要求贯穿全过程,筑牢风险防控之网,专门下发廉洁办贷系列文件,明确办贷“五不准”,保证办贷成效经得起历史、实践的检验。吕梁市政府则牵头成立了八大企业联盟,并充分发挥其行业互助和协同管理作用,通过贷前审查、贷后监管,风险发生之后与政府一同承担80%的风险等举措,既化解了贷款风险,又最大限度支持了企业发展。

  雪中送炭 按下脱贫“快捷键”

  “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这是“吕梁模式”带给山西牧标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冠英最切身的感受。该公司成立于1997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肉牛良种繁殖、饲草种植、标准养殖、屠宰分割、肉品加工、复合营销、新零售门店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型现代企业。

  说起这些年企业的发展历程,梁冠英特别感慨:“做农业企业很难,经济效益低、资金短缺融资难、现代化难度大,一系列问题都摆在面前,这其中,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担保难、抵押难导致很多农业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资金问题解决不了,企业规模上不去,无法发展壮大,很多企业都难以为继。”让梁冠英没想到的是,去年9月份,农发行文水支行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动员”他们到农发行贷款。

  “政府做担保给企业贷款,这在以前是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在了解“吕梁模式”的基本情况后,公司马上安排专人跟农发行进行对接,很快就贷到了1000万元用于生产经营。“以前贷款最头疼的就是担保问题,现在好了,按照这个模式贷款实行基准利率,目前每年可为企业减少融资成本十几万元。不过这个额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下一步还要向农发行多申请些贷款额度。”梁冠英说。

  资金短缺难题得到缓解,融资成本不断下降,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也能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记者了解到,山西牧标牛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成为文水县精准扶贫“能繁母牛”项目承载企业,帮助全县950户2210人组建7个能繁母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大学和山西省畜牧研究所技术平台,为养殖户提供技术与信息支持,还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引进国外优质肉牛品种。

农发行吕梁分行行长张建营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并送慰问金。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该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与养殖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户与公司合作的贫困户每年分红收入1800多元。公司还为那些没有与公司合作的贫困户增加了就业岗位,让他们到公司来上班,每人每月可收入2000多元。同时还与山西岚县1911户3875名贫困人口建立了肉牛养殖项目合作关系,采用“企业+村集体+合作社(专业户)+贫困户”模式,为广大养殖户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提供优质苜蓿饲草和最新养殖、防疫等先进技术,带动当地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业,实现了产业促进脱贫、贫困户稳定增收。在与贫困户形成良性互动的同时,山西牧标牛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步入了发展快车道,跻身中国农业产业500强企业,去年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目前已启动香港联交所上市相关程序。

  在吕梁市,像山西牧标牛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样得益于“吕梁模式”的公司还有很多,“吕梁模式”不仅为企业发展送去了“及时雨”,更让当地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马艳青是临县白文镇庙坪村的贫困户,一直以来,由于没有一技之长,生活过得十分困难,自从他到丰林菌业上班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艳青告诉记者,原来在厂里面打工,学会了种植技术之后辞职回家建了两个大棚,一年能收入5—6万元。冬季闲下来的时候在家加工菌棒卖给厂里,还能挣2万多元,一年下来能挣将近8—9万元。

  马艳青所在的丰林菌业公司是一家以香菇种植、菌棒销售为主的小型企业,今年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建档立卡户来厂里务工,这都得益于政府扶贫就业的金融扶持政策。

  “原来资金少、规模也小、带动能力差,现在有了银行的支持,产能翻了一番,带动能力增强了,现在我们厂有固定工作的贫困户83人,每人每年的收入在2万元以上,季节性用工有200多人,工作两个月的时间收入都可达5000元以上。”丰林菌业董事长郝吉祥说。

  农发行临县支行行长胡永亮表示,像丰林菌业这样的企业,农发行在临县一共支持了8户。这些企业集中在红枣、核桃、养殖、杂粮等带动能力强、覆盖面广的产业上。去年以来,临县支行投放了将近6000万的产业扶贫贷款,直接带动了2000人的贫困人口的就业,间接带动了14600户的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

  和丰林菌业单纯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业模式不同,阳府井集团在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业的同时,还不断致力于临县红枣的品牌建设与质量提升。该集团流转了当地15000多亩枣田,枣农将土地流转后,不但有流转土地的收入,还能到公司上班,从枣农转变成产业工人,让当地贫困户找到了一条就业务工的好门路。

  该集团选择有生产能力与品控保障以及溯源体系完善的红枣企业合作,让这些红枣企业代为加工与生产,通过这些红枣企业带动一方就业,提高枣农的收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造血扶贫。

  同时,借助阳府井电商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提升临县红枣的品质和形象,为“临县红枣”品牌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助推了临县的农特产品步入“上行”渠道。

  临县雷家碛乡副乡长曹建国介绍,这几年红枣市场不景气,阳府井集团流转的这15000多亩红枣园原先基本上没有什么收入。每年到了红枣成熟的季节都是“枣农不摘、枣商不收”,今年都流转出去了,流转费用带给当地枣农总的收入是100多万元,流转之后,老百姓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枣农”变成了“工人”,在阳府井流转的枣园里面打工,进行管理型的务工,每户平均增收将近5000元。

  农发行山西省分行行长钱德辉表示,目前,“吕梁模式”已被农发行总行向全国推广,成为农发行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张名片。“吕梁模式”从建立到实践都紧紧围绕中小企业,实行基准利率,让利于企、让利于民。在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等四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也为吕梁深度贫困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