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宋锐: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贵州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作为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的金融主力军,贵州农信社致力于为贫困地区农户拓宽资金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在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方面成效显著。

三个“结合”

在贵州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宋锐看来,农信社助推金融扶贫主要有三个“结合”,即通过将信用工程、普惠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深入推进金融扶贫工作。

宋锐认为,信用工程的建设一是为贫困农户获取贷款创造了条件,开拓农民无担保、无抵押、纯信用的融资途径,为农户获取信贷资源提供了可能。同时,将政府贴息与农信社降息相结合,并以1:1.1的比例匹配支农再贷款信贷资金,有效降低了扶贫对象的融资成本,放大了可贷资金规模。二是精准定位信贷资金投放,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农户信用信息和扶贫信息的结合使用,以信用评级“联姻”精准扶贫,让涉农贷款得以精准投放。三是对农户信用状况进行动态管理,有效激励了农户在获取贷款后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农村信用体系和扶贫攻坚开发的良性促进机制。

据了解,2015年3月末,贵州农信社已累计向672万农户发放了小额信用贷款3883亿元,全省13个农村信用县的贷款余额从2010年的125.56亿元增长到2014年末的348.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增长幅度达168%。

在普惠金融方面,宋锐介绍说,自2012年起,贵州农信社开始建设“信合村村通”工程,畅通了支付结算渠道,提高了补贴发放效率和精准度。截至2015年6月末,贵州省农信社已无偿代理兑付中央和省安排的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涉农补贴资金400多亿元,“信合村村通”累计交易263.6万笔,有效节省了取款汇款的交通成本、误工成本。同时,贵州农信社还在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地设立了13个驻外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为农民工外出和返乡的创业就业提供金融支持。此外,民生工程建设也是贵州省农信社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一环,贵州农信社仅2015年就发放“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贷款36亿元。

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方面,宋锐认为,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产业发展的问题,产业发展不上去,扶贫成果也得不到巩固。

宋锐表示,为此贵州农信社瞄准“三大连片特困地区”的地方特色产业,探索建立链式金融服务体系。在毕节,为辖内68个重点乡镇量身打造了“一镇一策”的金融服务措施,加大了核桃、茶叶、中药材等特色种养殖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大力推进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作,相继推出“致富通”、“金纽带”等系列共90多个服务产品,还创新抵押担保机制,推动建立各类涉农融资担保基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增信模式,解决农户大额贷款担保难问题。

据悉,目前贵州省联社已经与务川县开展了结对帮扶脱贫致富工作,前期已落实1000万元帮扶项目,支持民生工程建设。

三个“转变”

为提升金融扶贫开发精准度,宋锐提出,要由“机械式”向“问需式”转变、由“大水漫灌”向“多点融合”转变、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通过“三转变”提升金融扶贫开发精准度。

宋锐强调,由“机械式”向“问需式”转变,要求农信社一方面立足于支持产业发展,打造如“烤烟银行”、“农家乐银行”、“中草药银行”等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金融超市”,另一方面,为农户建档评级,具体掌握每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构成情况和生产发展意愿,结合贫困农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信贷投放,从“满足需求”出发,实现农户“脱贫致富”。

由“大水漫灌”向“多点融合”转变,则要求农信社把现代高效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信贷支持的主要方面,以信贷资金“盘活”落后地区的脱贫事业。

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要求农信社“扶贫先扶智”,通过开办“金融夜校”向农户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和政策信息,让贫困地区群众切身感受到金融资源和扶贫政策的有效利用对自身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激发扶贫对象的创业热情。

宋锐表示,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加强部门对接、市场对接、政策对接,才能产生扶贫力度的倍数效应。一要加强监管部门、扶贫部门之间的沟通对接,整合各部门扶贫资源,为农信社精准扶贫提供更多支持。二要把信贷资金作为产业与市场粘合剂,引导农户、合作社等生产主体与生产企业的对接,引导农村经营主体走向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积极争取“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县域法人机构的信贷规模倾斜,保证扶贫开发的信贷投放满足,引导涉农资金通过农信社向“三农”、向扶贫重点区域流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