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农商银行:金融活水为“地摊经济”蓄势赋能

  农村金融时报6月17日讯(通讯员吴莎)“小瓜,三块一斤;茄子,两块一斤”……不绝于耳的吆喝声回荡在云南通海的街上,源远流长的地摊文化让小城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小小地摊系民生。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两会”人大代表提出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这个提案之后,通海农商行审时度势、乘势而为,结合当地“赶街”传统,组织员工走街串巷,深入街头巷尾,为老百姓提供贴心金融服务,询问摊主需求,为其解难题,办实事。

  在秀山街道办六一农贸市场经营的欣欣水果摊的童女士,听说了国家鼓励摆摊设点经营,一心想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水果种类,但苦于缺少资金,一直未能实现。通海农商行在走访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为其发放了15万元的贷免扶补贷款。“有了这笔资金,我就可以把摊位扩展到了门店外,外面的摊位有助于吸引客源,时不时吆喝两声还能引来围观购买的顾客。摆摊收入比之前仅在店里经营要可观得多。”说到这里,童女士笑得合不拢嘴。

  和童女士家一样得到农商行贷款支持的还有家住河西镇的合先生。疫情发生以来,餐饮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合先生的生意受到了巨大影响,资金短缺,难以周转。通海农商行河西支行客户经理及时上门了解情况,一次性授信30万元,解了合先生的燃眉之急。“疫情过来,客流量急速下降,收入急剧减少。疫情对我家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恰逢农商行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问了我家的情况之后,表示会为我提供贷款支持,让我不要灰心,拿着贷款继续经营。”说到这里,合先生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据了解,合先生在河西老街心有一间铺面,逢街天,还会去街上摆摊。疫情发生以来,他就缩减了经营规模,只在店面经营。“店面经营利润没有摊点高。费用方面,房租要比摊位费高;收入方面,店面客流量远小于摊位上的。我还是想在摊位上经营。拿着农商行的贷款,我又可以继续摆摊了。”边说边算着账,合先生的妻子纳女士闪烁着期待的眼神。

  支持“地摊经济”发展,是通海农商行践行“支农支小”理念的一个缩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人的就业面临困境,一些家庭的生计陷入困局。灯火交错,熙熙攘攘,每个摊位上的一盏灯,照亮的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通海农商行已累计为239家农户发放贷款780万,用于进水果、进百货、进服装等,及时为“地摊经济”送去“金融活水”,助力地摊经济释放活力,为地方复工复产复业复市蓄势赋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