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在49岁生日来到之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出任央行副行长。
10月30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国务院任命陈雨露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从其履历可以发现,陈雨露长期任职于高校,无任何商业银行从业经历,但与央行颇有渊源。他曾于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兼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学术研究方向以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为主,并取得了重大学术成果。
作为一名年轻的金融学者,陈雨露关注宏观金融的同时,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保持着密切关注。在20多年的学术研究中,无论身在什么职位,他的视线从未离开过农村金融。2011年4月25日,他在《农村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把金融“嵌入”到整个农村系统》,着力论述了农信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逻辑拼图”。他在文中认为,只有真正把农村金融 “嵌入”到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网络系统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机制的积极作用。
陈雨露撰写和发表了数十篇有关农村金融方面的文章,诸如《关于农户信用和风险偏好的几个注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五个核心问题》等,并于2010年出版了《中国农村金融论纲》一书。该书对中国农村金融困境的形成、农户行为、农贷市场及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剖析,最后给出了农村金融破局的思路和未来布局方向。
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五个核心问题》一文中,陈雨露表示,对于中国而言,农村金融问题的复杂性不仅存在于区域和产业结构失衡的“经济纽结”中,还存在于政治和经济体制长期约束所造成的“路径依赖”中,甚至渗透于深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的某些特殊的经济行为中。这些彼此交结的现实因素,不仅是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复杂性之源,更是正确解读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起点”和初始条件。
他提出了五个核心问题,分别是中国农户的经济行为和金融需求、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机制和供求关系、中国农村金融中的金融机构发展、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政府定位与介入路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未来布局。
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陈雨露得出自己的结论:在未来的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将形成“合作性-商业性-政策性”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他进一步解释说,合作性金融是激发农村金融“内生性”的基本路径,商业性金融是市场趋势下的自然选择,政策性金融重要的是明确作用“边界”。
他认为,由于农业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单一工具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即便是设计良好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也需要构建制度运行和体系运转的基础环境和外部条件。在中国农户转型、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过程中,明白金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以什么方式做,是破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