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 省联社定位:在运行中谋求改革创新

  农金网北京讯(农村金融时报 记者魏再晨 李林鸾 张缘成)无论是在外界眼中还是在金融体系内部,省联社都存在感不高。但是,如果将农信算作一个整体,省联社掌控的金融资源足以睥睨“宇宙第一大行”———截至去年末,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达345788亿元,“宇宙第一大行”的总资产约为276995亿元,前者足足多了将近7万亿元。

  农信系统能获得这样的成绩和省联社是分不开的。十几年来,省联社在改善农信资产质量、指导农信社改革、对农信社进行管理、服务与支持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时移世易,随着农信系统的变革,省联社的角色定位与行社发生了多次碰撞,在某些省份的某些具体问题上,暴露出管理能力、服务水平的短板。用一句流行语来说,省联社之于各行社,是盔甲,也是软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省联社的职能主要集中在对辖内行社的人事管理、业务支持等工作的管理、监督与服务,而这恰恰也是省联社职能的争议所在,甚至是其与辖内行社的矛盾所在,也因此将成为改革的关键。

  时至今日,这场还未大规模启动的改革不仅关系到省联社的定位,更牵涉着农信机构的县域独立法人地位。如何兼顾各方工作,让农信机构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进而将服务“三农”、民营企业的能力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继续考验着各方智慧。

  方向:省联社把握

  近几年关于省联社定位的争论,最常见的主要是省联社与行社就任命高管而产生的种种争执。唇枪舌剑之后,解决矛盾的依据往往不是法律条款和文件精神。恰恰相反,在诸多文件中,对省联社的人事任命权并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

  200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下文称“15号文”)中明确指出,省联社应“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承担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在不少省联社的网站对自己的介绍中,都引用了“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这个说法。

  无论是15号文还是同年银监会印发的《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管理暂行规定》都没有提出省联社拥有信用社的人事任免权。次年,原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制定《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的指导意见》,提出省政府应“按照有关规定,组织有关部门推荐,并经银监会核准任职资格后,按规定程序产生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对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领导班子的日常管理和考核”。

  在随后进行农信改革的过程中,不少省份将这一权力交给了省联社,而这也给后来的纷争埋下了伏笔。“这确实与农商银行独立法人地位和《公司法》相冲突,需要改革。”一位中部地区农商银行人士向记者坦言。也有监管层官员对省联社的人事任免权持否定态度:“省联社应该是服务机构而非权力管理机构,不应该管人事任免。”

  处在纷争中心的省联社对这个问题则有着自己的看法:人事任免权触及到深层的权力和责任的分配,并非简单的公司治理、独立法人能够简单概括的。

  面对省联社定位的问题,某省联社相关负责人反问了记者一个问题:省联社是全系统的代言人,如果没有了管理职能,代言人的职能该如何履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农信系统谁去参加?上百家行社都去吗?这肯定不现实。都不去的话,谁向它们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呢?省政府部署的工作如何落实?谁监督?”谈及省联社的角色,这位负责人如连珠炮地反问。

  他更直指深层的问题:“省联社要把方向。”这里的方向指的农信系统发展的大局,也是

  省委、省政府对农信机构的管理权。

  “如果没有这个组织,省委、省政府怎么把自己的意思向下传导?通过地市级、再传到各县吗?”他认为,省联社对于辖内行社的协调、监管至关重要,“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这是我们省联社做的最好的地方。”省联社要实现这样的掌控能力,人事管理权自然不能放松。

  事实上,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们对省联社的定位到底是什么、人事任免权应如何改革等问题莫衷一是。多元观点的存在,恰似省联社处在十字路口的投影,到底应该选择哪个方向,并没有标准答案。

  招聘:省联社筑巢

  除了任命高管外,在人事管理权方面,省联社还有另一项不那么引人注意的工作一直稳步进行———人员招聘。在这方面,省联社的职能更偏向于监督和服务。

  过去几个月,包括安徽、山东、福建等地农信系统纷纷发布了公告,启动一轮新员工招聘。记者注意到,这些招聘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省联社统一组织,各行社分配名额。

  比如,安徽农信招聘员工的报名都需要通过“安徽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招聘系统”,应聘者选择一家农商银行报考。招聘公告显示,招聘的笔试、面试、体检、录用、签约等后续工作具体安排都通过这个招聘系统发布通知通告。

  某中部省份农商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如今,部分省份的行社根据业务发展、自身人员情况向省联社上报招聘人员名额,由省联社统一发布招聘信息。以前是由省联社统一安排入职考试,现在的考试则由各行社根据情况自行安排。此外,省联社还会为辖内农信机构的员工提供业务培训,培训老师由省联社在全省范围内调配。

  在记者的多方采访中,无论是省联社,还是地方行社,对于省联社组织的大规模统一招聘都比较满意。中部地区某农商银行人士表示,省联社会对辖内法人行社的人员招聘设定统一的要求和招聘条件,“能挡住一些地方政府的‘关系户’。”

  类似于“挡住‘关系户’”的表述,也有其他采访对象对记者提及。“如果不是省联社把控着招聘权,县政府会往行社塞很多‘关系户’,人员素质无法保证。”福建某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相对强大的品牌效应是省联社统一招聘的另一个好处。“我们省联社招聘,硕士、博士都能招来,如果下面县里自己招,有的经济差的地方,连本科生都不愿意去。”东部沿海某省联社办公室主任认为,县域的行社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省联社组织的统一招聘不仅正规,而且更为诱人。

  这在记者的调查中也有所体现。在网上搜索各省联社招聘,不仅能搜到招聘的页面,还能搜到一些新闻媒体和公众号发布的宣传稿件,更有诸如中公、华图这样在求职者中具有影响力的培训机构进行转发、汇总。单个县级行社想要获得类似的传播资源,难度要大上不少。

  吸引人才正是现在农信机构的当务之急。农信队伍的教育程度、专业程度一直饱受诟病。比如,浙江某农商银行一位负责国际业务的部门副总对记者感叹,同事难以胜任国际业务这样专业性强的工作岗位,这对该行的国际业务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农信社的人,素质确实有待提高。”河北某市银保监局一位科长也曾这样和记者说,她负责的正是农信机构的监管工作。她表示,农信机构工作人员的学历、能力等相对比较低有历史的原因,虽然现在农信社招聘的都是本科生、研究生,人员素质也在逐渐提高,但相对而言仍不如国有大行。

  新年伊始,福建农信启动了今年的全省系统招聘。和2018年一样,今年的招聘依旧有一定比例的岗位是免笔试的。记者在福建农信的招聘分布表上看见,持有全日制“双一流”高校本科、普通院校全日制研究生、海外排名前200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等的应聘者可以直接参加面试。这反映出农信系统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重视。记者曾采访过一位“985高校”毕业生,去年她参加免笔试招聘进入福建农信,入职后非常受重视,也颇受领导和同事的赞誉。

  业务:省联社统领

  在业务管理方面,省联社并未引发如人事权那么大的争议。不过,省联社对于辖内行社的信贷业务发挥的管理和支持作用更为直接地影响着各个行社的业务发展、转型。例如,过去几个月里,不少省联社出台了“服务民企XX条”,明文规定未来几年的信贷投放目标。在彰显省联社引导辖内行社服务实体经济的决心的同时,也透露出省联社对行社信贷投放的掌控能力。

  上述中部农商银行人士表示,省联社确实对行社的信贷投放有管理权力,并有对应的考核标准:“根据上年度行社的经营指标,省联社会规划每年的贷款投放计划、存款计划、利润计划。有完不成的情况,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绩效工资需要在省联社审核,省联社有针对计划完成情况的打分制度。”

  据这位人士介绍,地方行社大额贷款需要省联社审批,大型招投标也需要省联社参与审计,产品由省联社统一开发,各行社可以向省联社提需求。“这就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法人行社的业务自由,独立法人业务审批链条短的优势体现得不够充分。”他坦言。

  这并不是个例,其他省联社对信贷额度也实施严格管理,但管理的力度不尽相同。在福建,省联社对各行社的贷款规模给予指导性的规定。“我们是1500万元,省联社不做硬性规定,贷款审批权在我们联社。”某县联社主任告诉记者,一旦超过省联社规定额度,次月上报后,省联社会有人来在现场检查合规性手续的完整性,如果产生了不良贷款,将实行严问责。

  事实上,记者从福建农信多位行社负责人处了解到,福建农信内部存在着单户不超过500万元贷款的额度限制,这主要是出于服务“小散”、分散风险的考虑。下面行社对于这个规定所持的态度往往是带着理解的无奈。

  “很多我们一路支持的企业壮大了,贷款需求大了,超过了500万元,就只能去找其他银行。”前述某县联社主任坦言,500万元贷款额度的限制让他们失去了一些客户,但她也赞同,单户授信额度一旦过高,所带来的风险也并非体量小巧的县级农信机构能够承受的。

  江苏省联社理事长吴万善在2016年曾撰文表示,江苏省联社坚持引导全省农商银行服务“三农”。比如,江苏省联社推行了“阳光信贷”工程,指导全行业建立农户信息档案,推动“阳光信贷”标准化平台建设,做好“三权”抵质押试点、开展金融支持家庭农场试点,等等。

  在合规审查方面,省联社同样有着极为强大的权力。据河南省联社一位负责信贷业务的领导介绍,河南省联社着重建立信贷工作的标准化体系,并对各行社关于尽职免责的相关规定进行统一。也与前述福建某县联社主任所介绍的相类似:省联社对不良贷款有着问责、处罚的权利。

  一位接近农信系统的人士表示,省联社在信贷业务上的管理权是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但现在也依旧有存在的合理性。“比如说,地方政府对农信机构有着极大的管理权。如果没有省联社的介入,行社会不会变成地方政府的‘提款机’?会不会偏离‘三农’的主业去做别的?”他认为,尽管有些省联社在信贷审批等方面给行社留有的发挥空间太小,但总体而言,省联社发挥了引导行社服务小、散的作用。

  服务:省联社专司

  服务是省联社最明确的职能之一。和管理、指导、协调相比,服务不仅语气姿态柔和,也切实触及了农信机构的痛点。

  面对着规模小、资源少、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的农信机构,省联社扮演了一个整合者的角色,整合资源、整合平台,不仅在各省农信行业内部进行系统性的打通,更穿针引线地将农信社打包集合,以全省为整体开展业务。在金融这个强调规模优势的行业中,可以说,正是省联社的整合服务让农信机构有了与大型银行同场竞技的可能性。

  国际业务可以算是省联社提供服务的一个典范。和其他业务相比,国际业务在农信系统中颇为特殊。它受国外监管政策影响很大,而且银行的资产规模、影响力、业务水平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浙江省联社业务管理处处长余建向记者表示,除了受国际反洗钱监管的制约外,单个行社还面临着业务规模小、账户日均存款少、收入成本比达不到要求等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浙江省联社提供的外汇清算服务平台受到欢迎。据悉,浙江农信于2015年启动建设全国农信首家外汇清算服务平台,集中拓展外汇清算渠道和代理行网络,通过抱团方式集中业务资源,形成规模优势,打造多渠道多功能清算平台,构建“小银行、大后台”的服务模式。

  浙江几家农商银行国际业务的负责人都向记者讲述了在过往曾被境外机构拒绝的回忆。背靠省联社的平台,这种情况不仅更少出现,而且还能强化国际反洗钱的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同时还能降低业务成本。这几位负责人提起这个平台,口吻也都轻松、认可。

  提供了优质服务的省联社当然能够获得行社的赞许。然而,如果省联社提供的服务不尽如人意呢?

  类似的案例出现在金融科技平台建设上。某农商银行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早先,他所在的省份中有农商银行采用了东部一家农商银行开发提供的扫码支付平台,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该省省联社统一开发扫码支付平台,要求全省行社都统一使用新平台,还对各家行社下达了相应的经营任务。“现在的系统用户体验待提升,没有以前的系统好用。”他的语气有些无奈。

  升级、迭代是维系金融科技类产品生命力的关键。省联社虽然能够集全省之力开发平台,但如果后期的维护跟不上,将会给行社制造更多的瓶颈。当前,省联社能够依靠行政手段让行社采用自己的服务,但这未必是长久之道。

  “《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淡化省联社在人事、财务、业务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突出专业化服务功能。如果省联社的行政管理职能被弱化,如何用服务留住行社将成为省联社一个难题。”有业内人士表示,“省联社应加快推进服务类平台的市场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行业平台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提升服务效能。”但市场化改革的要点何在、应如何推进,和省联社面临的许多问题一样,同样没有答案。

  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如何争论,维持“小法人”定位、保持支农支小的定位始终是大家的共识,分歧在于,到底该如何利用省联社继续保持农信的初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省联社党委书记赵应云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省联社改革的关键在于要维护农信系统的整体性、维持农信系统的稳定性、保证改革的长远性。他认为,不管是哪种改革方案,都绝不能让各行社成为一盘散沙,要充分发挥“小法人、大平台”的优势,必须促进整个农信系统稳定发展。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眼光放得长远。赵应云强调:“改革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也不能只是简单的见招拆招,要立足于已有的基础,着眼于长远发展,只有这样,改革才会持续深化,农信系统的发展也才会更加稳健。”而要真正的做到赵应云提出的“把农商行改强,把省联社改好,把农商行和省联社的关系理顺”这三点,省联社在定位、角色上还需继续探索平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