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时报3月8日讯(通讯员任伯麟)塞北春雪晚消融,早有农信背包行。大同农信作为地方支农主力军,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和春耕备耕双期叠加的关键时期,科学施策,聚力三农,切实加强金融服务,“五措并举”全面做好春耕备耕金融服务工作。截至2月末,全市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达238.72亿元,较年初净增7.5亿元。今年以来,支持春耕备耕累计投放信贷资金9201万元。
强化组织推动“有高度”
针对春耕备耕信贷需求广、客户散、金额小、时间急等特点,省联社大同审计中心早谋划、早安排,于2月初就组织召开了春耕备耕信贷服务座谈会,要求各行社切实加强涉农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全力满足春耕备耕金融需求。同时,为充分掌握辖区春耕备耕情况,大同审计中心指导各行社主动赴当地农委就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在提高涉农企业信息透明度、优化农信社支持涉农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争取到了农委等部门的支持。
下沉金融服务“有温度”
疫情发生以来,大同农信社实行“利率优惠、手续从简、额度放大、优先办理”等优惠政策,全力支持农民春耕备耕工作,积极对接种子、化肥 、农药、农膜、农机等生产销售企业商户217家,帮助农民扩大瓜果蔬菜、杂粮种植面积。同时,积极做好大中型批发市场、商超、便利店和生活必需品相关生产及配送企业复工金融服务,全力保障早春蔬菜种植、生猪生产恢复及牛、羊、水产等生产经营的信贷需求,做到疫情防控和金融支持农业生产“两不误”。
订制信贷产品“有广度”
在低风险县区,组织全面实施“提升信用工程”创建,“百行进万企万人进万村”活动,引导全员积极开展“进农户、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市场”开展营销,以“扶贫小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福农卡授信”等为依托,简化信贷业务流程,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专业信贷服务。中风险县区,按照稳妥有序的原则,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大力开展“线上申贷”业务,推广上门服务,让客户少出门,数据多跑路。
倾力规模种植“有深度”
开春以来,全市农信社以“米袋子”“菜篮子”等特色种植项目为重点,通过信贷支持积极促进辖内转型升级。其中云州区联社重点支持了亿诚农业等多家本地“菜篮子”产业,在累计已为特色大棚种植专业户投放资金500余万元的基础上,今年预计再新增资金支持260万元。阳高县联社主动对接辖内新晋丰薄膜有限公司,拟对该公司授信500万元,支持该公司生产薄膜,确保生产不误农时,“米袋子”增产增收。截止2月末,全市农信社支持农业基地(园区)21个,贷款余额1.6亿元,带动辐射了47个乡镇247个行政村的农业发展;支持专业合作社57个,贷款余额2.2亿元,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60个,贷款余额达8.13亿元,助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践行阳光办贷“有力度”
一是畅通“支农信贷客服专线”。各行社通过张贴公告、微信公众号推送、电台广播等方式公布专线联系方式,指定专人为客户提供24小时信贷咨询服务。二是强化纪律监督。严格落实 “四公开三承诺两监督”机制,即公开贷款品种、贷款价格、贷款流程、客户经理联系方式;做出时间承诺、服务承诺、廉洁承诺;设立监督电话、投诉信箱,接受客户监督评议和纪检监督监察,让客户放心、省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