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山:农村中小银行要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农金网北京讯(农村金融时报 记者田耿文)5月24日,由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和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县镇金融发展论坛暨农村金融科技峰会”在京召开。

  来自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农村金融机构的参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落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助力农村金融发展大计。

  针对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普惠金融既不是特惠金融,又不是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金融。保本微利、可持续发展的普惠金融之路,实际上是既不主张补贴式的政策性、扶持性的金融,也不主张商业利润最大化的金融,而是要兼顾金融供求双方的利益平衡,供给方要兼顾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

  在杜晓山看来,推动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关键是政府监管部门要解决指挥棒和风向标问题,调整考核指标体系、检测、评价和奖惩机制。同时,农村中小银行要坚守定位,强化治理,综合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一是坚持正确的改革发展方向,坚守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市场定位。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应专注服务本地,下沉服务重心,当年新增可贷资金应主要用于当地。将业务重心回归信贷主业,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在贷款总量中占主要份额。

  二是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内部机制。优化符合支农支小定位的股权基础,积极引进认同战略定位的优质法人入股。完善金融服务导向的公司治理机制,将支农支小考核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网点的绩效倾斜力度。辖内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支小政策落实情况、具体效果以及省联社采取的相应措施,应作为监管部门对省联社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并赋予足够权重。

  三是围绕“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特点,提升金融服务匹配度和有效性。确保“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占各项贷款比例稳中有升。客观对待“三农”和小微企业出现的暂时性还款困难,对经营前景较好的不盲目抽贷、断贷。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改进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切实增强主动上门服务意识,积极设计和推介适宜的产品和服务。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应用,探索开展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应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三农”和小微企业减费让利。降低贷款周转成本,规范贷款行为,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环节。

  四是建立完善支农支小监测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含经营定位、金融供给、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机制等指标。确保银行金融服务可监测可考核可评价。对辖内农村商业银行逐家制定监测考核目标,定期对达标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和考核通报,并制订和落实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杜晓山认为,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支持小微和“三农”方面受限于自身条件,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多。中小银行受客户、融资渠道、地域等因素制约,吸纳稳定的低成本资金不具有比较优势,在“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定价方面往往处于劣势。为此,农村中小银行应选择差异化竞争之路。

  一是充分发挥信息比较优势。农村中小银行区域化特征明显,熟悉当地环境,应对业务覆盖区域深耕细作,与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属地信息资源优势,科学识别小微和民企风险特征,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二是增加科技成本投入,达到行业较先进水平的信息科技服务能力,丰富服务渠道和内容,扩大服务辐射范围,增加获客能力。

  三是走特色化经营之路。要充分结合所在区域小微和“三农”特点,以及特殊经济环境,针对小微和“三农”的行业、集群特征,着力研发个性化、属地化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培养特色化经营能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