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稳群众的“菜篮子”农发行西藏分行在行动

  农村金融时报3月10日讯(通讯员旦增拉姆)3月的雅江河畔,山南市“菜篮子”工程琼结标段一座座矗立的温室大棚内,西红柿、葫芦瓜、西兰花等各类蔬菜竞相生长,昭示着复产复工、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在这里,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同志2月份曾亲临现场调研,夸奖大家蔬菜种得好,强调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恢复,确保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山南市“菜篮子”工程是农发行西藏分行信贷支持的全区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之一,是该行深耕“三农”、服务西藏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农发行西藏分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作用,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把托稳群众的“粮袋子”“菜篮子”“肉盘子”作为支农履职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金融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2019年全年投放产业扶贫贷款21.29亿元,同比增加5223%。其中,累计向山南市雅砻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放贷1.27亿元,支持该市“菜篮子”工程琼结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市场+公司+农户”蔬菜产业新业态。该项目工程流转土地1024亩、建设日光生产温室348座,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自项目建设以来带动就业2000余人次。疫情防控期间,“菜篮子”工程保供稳价作用进一步凸显,自1月至今累计销售平价蔬菜50吨。同时,该基地近日组织生产的21吨新鲜蔬菜驰援湖北。

  瑞雪初霁、细柳抽芽,欢歌群众种菜忙。西藏琼结县下水乡唐布齐村千亩连片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成片保温膜在夕阳下鳞次栉比,反射着太阳的余光、熠熠生辉。温室内,白天太阳的余热仍未散去,全自动喷淋系统正浇灌莴笋苗,成排的西红杮、二荆条、黄瓜、四季萝卜等20余个品种郁郁葱葱。和众多蔬菜快乐成长的还有居住在项目附近的务工群众,家住下水乡的索朗群宗正哼着《琼结达瓦卓玛》,娴熟的采摘西葫芦;因小时生病左眼视力受到的影响的旦增和妻子正卖力的切着萝卜干;伴着柴油机的哒哒声,小伙子达娃正专心的开着起陇机,在温室里“驰骋”,跟在身后的是他的未婚妻子央珍,正在给土地施“羊粪蛋”……

  土地增值、农民增收,百姓得实惠。“王总,昨天订的10个菜品,再各送50斤”“好,一会就送过去”,来电话的是山南宾馆采购员,接电话的是山南市雅砻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王军总经理见到记者就介绍到,之所以能平价售菜,得益于党和政府“菜篮子”工程好政策;得益于农发行西藏分行秉承家国情怀,践行支农为国为民的政治担当。山南市“菜篮子”工程在建设期就以务工形式为当地群众增收近700万元,公司以每亩936元的价格流转土地,每年为当地216户群众增加收入95.9万元,以4800元的月工资吸纳49名当地群众稳定就业,引导部分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就能稳定就业。现在,下水乡有部分群众通过从事蔬菜特色种植、运输、贩卖、初加工相关职业,一改往日因外出务工一到春夏就成“空心村”情况,下水乡靠近琼泽公路的群众自主创业、就近择业已成常态。

  企业腾飞、产业带动,区域经济有希望。总经理王军介绍到,琼结县农牧民增收示范点项目投资1.69亿元,农发行贷款占比达到75%,农业政策性金融撬动作用明显、产业带动明显、企业发展明显。下一步,该行将进一步深化与农发行西藏分行合作力度,依托“拉萨山南一小时经济圈”辐射带动作用,聚焦产业扶贫和民生领域,坚持“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升”扶持原则,大力推进山南市“菜篮子”工程二期项目建设,支持现代农业和高原特色产业链做大做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