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五原县 金融扶贫为农业园区发展护航

  农村金融时报4月14日讯(记者田耿文 通讯员高娃)四月的内蒙古大地已是鲜花绽放,绿意盎然。广袤的五原县农业产业园区更是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繁忙兴旺的景象。

  五原县位于自治区西部,由于地处河套平原低洼地区,多年以来土地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广种薄收。2011年被列为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以来确定贫困村39个,识别贫困户5650户11790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上下合力攻坚、尽锐出战,全力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2016年12月贫困村全部退出,2018年7月区贫县‘摘帽’,2019年12月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前,全县正常脱贫2498户458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6%降至零。”五原县县长张广明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五原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重精准、严把关、广覆盖、促扶贫,全力推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实。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贷款支持,多方扩大金融扶贫的带动效应,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带来“及时雨”。

  截至今年3月底,全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资金1018.8万元,全部用于生产发展。所有贷款无逾期发生,为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找到了有效解决途径。

  把钱用在“刀刃上”

  “我们县围绕金融扶贫助力产业发展,以促进贫困户增收为目标。”张广明介绍说,“每个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产业园区,扶贫资金集中使用管理监督,这样避免扶贫资金的流失,确保精准扶贫确确实实把钱用在‘刀刃上’。”

  为发挥好扶贫小额信贷在产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五原县持续加大金融扶贫政策覆盖面。

五原县闲置张广明(中)在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

  对贫困户实施精准对接、精准服务、精准跟进,做到“应贷尽贷”,确保金融扶贫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让金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和贫困户的增收优势,促进贫困户有产业、可持续,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石方树是胜丰镇西柳二村村民,2018年10月在农商行获得“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信贷24000元,2019年又获得“小额连贷”6000元,在农业园承包大棚五个,启动种植经营“白莲翠”香瓜。

  “每个大棚香瓜产量近四千斤,可实现收入达八千元左右。今年开始可以种两茬(两次),六月份还可以继续种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产品,这样收入会更多一些,一家四口人生活问题不用愁。”石方树告诉记者,每斤蔬果的批发价最少1.5元每斤,最高可卖出4.5元每斤。

  扶贫农业园区采取集中育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即订单农业的经营形式,经销商大多来自海南及武汉等客商。

  在拱棚园区,政府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建设钢架大拱棚,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成立合作社负责运营管理,拱棚以每年2500元/亩对外出租,扣除700元/亩租地费、300元/亩运营管理费,剩余1500元用于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收益式分红、开发公益性岗位、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己租棚种植,只收取700元/亩租地费。

  在养殖园区,政府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年底按不低于8%收益,用于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收益式分红、开发公益性岗位、壮大村集体经济等。

  永旺村和永联村两个扶贫农业产业园投入扶贫资金922万元,带动全镇所有享受政策扶贫户415户723人。园区采用委托资产收益形式,按照投入扶贫资金的8%绩效分红。同时,根据每个家庭致贫原因、劳动力情况、自身发展意愿,采取差异化分红而不是平均化。鼓励贫困户在园区务工取得收入,务工时间越长,分红就会越多。

  张广明告诉记者,全县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生产经营能力、有金融服务意愿、有劳动能力、符合贷款条件的394户贫困户全部获得了金融扶贫贷款支持。

  政策合力助脱贫

  为了保障金融扶贫小额信贷程序顺畅、管理规范、运行便捷,五原县成立金融扶贫专项推进工作组,建立“县负总责、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即由金融办负责扶贫小额信贷协调推进,扶贫办负责审核推荐、贷后管理、安排管理风险补偿和贴息资金,合作银行负责贷前调查、实施放贷以及贷后管理,财政局负责复核、拨付资金,政府监管部门职责作用发挥,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在此基础上,五原县建立了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每月会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在资金发放、贷款逾期、监测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确保了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应贷尽贷。

  针对扶贫小额信贷成本高、利润小、风险大等特点,为鼓励银行“放心贷”,五原县采取金融机构“自主报名、协议合作”的方式,公开选取了有合作意愿、符合政策条件的五原农商银行、农业银行五原县支行、中国银行五原县支行、五原县蒙银村镇银行等4家银行,统一签订合作协议,并结合行业优势和金融扶贫业务情况,划分放贷区域,开设贴息资金账户,确保银行按期结息确保金融机构能够放心放手给贫困户贷款,支持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截止3月末,县扶贫办按照合作协议向4家银行累计注入风险补偿资金320.35万元,其中:农商行140万元、农业银行120.35万元、中国银行40万元、蒙银村镇银行20万元。

  在贫困户贷款流程上,五原县与驻该县金融部门多方洽谈,建立“户申请、村初审、镇审核、扶贫办确认推荐、银行审定”的放贷流程,严格执行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规范贷款流程,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均可获得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授信,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贷款支持,让贫困户“能够贷”。

  为了让贫困户节约时间、减轻成本,从而真正受益,五原县精准对接信贷支持对象,专人跟踪、上门服务、跟踪服务,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让贫困户“轻松”贷。

  为确保扶贫资金能够用在发展生产和增收致富上,防止因贷返贫,防止“养懒汉”,五原县建立信贷资金监管机制,认真核查贫困户扶贫项目安排、产业发展、资金使用情况,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资金跟着产业走,严查冒名贷、假意贷、购物贷等现象,确保信贷资金的作用发挥,有效监控逾期风险,确保贫困户“安全贷”。

  同时,为让镇村扶贫干部和贫困户充分了解小额信贷政策并能享受到这项政策待遇,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在扶贫开发中的造血功能,五原县深入开展金融扶贫政策宣讲,帮助贫困户能贷款、能发展,最终实现能致富。

  在一系列信贷政策扶持下,五原县围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短短数年,已形成了葵花、果蔬、玉米、奶羊、肉羊、肉鸡等为主导产业,生猪、饲草、肉驴等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间,五原县集聚了中央、自治区、市、县各类扶贫资金总投入3.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0.78亿元、自治区专项扶贫资金2.21亿元、盟市配套资金0.34亿元、县配套及整合资金0.57亿元)。

  “五原县将严格落实‘四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发挥扶贫资金绩效,在提升脱贫成色、巩固脱贫成效上下功夫,坚决消除绝对贫困,解决相对贫困,防止返贫,实现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张广明表示。

  他还强调,五原县将继续把产业发展作为根本,重点抓好27个扶贫产业园建设。抓好“项目主体、市场销路、可持续发展”三个关键,密切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订单种植、务工合作、土地托管、入股分红、放母收羔等模式,持续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以坚实的基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脱贫攻坚走在全区前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