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金网
2021年 www.zhgnj.com

黑木耳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农村金融时报-农金网山东讯(通讯员葛潇璇)“像这样耳片已经全干,耳基尚湿润的时候是成熟木耳采摘最好的状态。”黑木耳种植大棚内,陈延冰正忙着和村民采摘黑木耳,他小心翼翼地捏住木耳和耳基,轻轻一扭,整个木耳便“收入囊中”。


  因为常年奔走于村中田间地头,陈延冰裤脚常常沾满了泥土,今年是他入驻后店东村的第3个年头,作为潍坊农商银行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面对该村脱贫户马庆智送来的锦旗,他说:“驻村扶贫不仅是农商行挎包精神的传承,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由之路,我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然而我们农商行的力量却不容小觑”。

  后店东村位于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陈延冰初到后店东村前,该村是标准的省贫困村,全村共有379户,1094口人,1560亩耕地,人均口粮田1.1亩,村内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务工,村中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地势低洼不平,地下有大面积的红板岩,农业种植条件恶劣,贫瘠的自然资源,落后的村集体经济,让后店东村扣紧了贫困的帽子。

  初到后店东村,陈延冰租住着一间仅有几十平米的平房,院子里杂草丛生,屋子里空空如也,简陋的屋顶,雨天过后,霉菌遍布墙角。“深夜还会有老鼠的叫声哩!”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陈延冰没有退缩,反倒是以此为乐:“没有人不喜欢安逸舒适的环境,既然党和农商银行选择了我,我就该承担起这份责任”。他攥紧标志性的拳头,势必要啃下硬骨头,决胜攻坚战。

  脱贫致富是一项大工程,完善设施是基础,产业造血是关键,设计好总体思路,陈延冰先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建设一座高楼,最主要的是夯实地基”,陈延冰首先向行里申请资金修葺党员活动室,添置办公桌椅,安装新办公电脑,购买党建书籍,并制定完善了《后店东村“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起村级议定事项跟踪落实机制和督办机制,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人抓。


  “有了党的领导和保障,就有了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对陈延冰而言,当务之急是解决村民最期盼、最急切的修路问题,通过努力,他向水利局争取了85万余元资金,夜以继日紧盯修路工程,硬化道路18920平方米,初步实现了“主次干道水泥硬化,背街小巷砖铺硬化”的目标。

  除此之外,陈延冰还申请专项资金6000余元,为村里60周岁以上的213名老年人购买“银龄安康”保险;组织开展义剪、义诊活动,让村民真正享受便捷与实惠;为儿童捐赠文具用品,解决他们的上学压力;“利奇马”台风来临时,出资出力帮助村民修缮房屋3所;疫情期间,为村民免费捐赠口罩、酒精等防护用品……

  看着村内居住环境一天天好起来,村民脸上的笑容一天天多起来,陈延冰的心里乐开了花,“变输血为造血,保证脱贫不返贫”,他决定改变传统农作物种植模式,引入特色农业种植,彻底摘掉后店东村贫困的帽子,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比较,陈延冰选定了峡山区着力推广的黑木耳大棚作为经济项目,黑木耳是绿色保健食品,种植门槛低,生长周期短,产品的附加价值高,能够为村民带来不错的收益。

  确定方针后,他立即向行内申请20万元,建设黑木耳试点大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创富。

  大棚建设初期,陈延冰和潍坊农商银行红马甲志愿服务队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一直到黑天,大家伙儿还在搬运菌包、挂菌包,谁也不提饿的事儿。”说起那段日子,陈延冰难以按捺心中的激动。

  木耳大棚建设好后,他优先安排了15位生活困难的村民进行卫生打扫、菌包浇水等日常工作,一年下来,能为每人增收6000元左右。

  天公不遂人愿,人愿不遂人心。到了木耳收成的季节,陈延冰发现菌包上能成熟采摘的木耳寥寥无几,检查了木耳的种植技术、栽培环境,却怎么也找不出失败的原因,想起前前后后做的那些工作,他有些泄气:“忙活了那么久,结果却不尽人意”。是找到原因重新种植,还是更换其他项目?如果继续种植,下一批黑木耳收成仍然低迷该怎么办?这些问题萦绕在陈延冰的心头。

  潍坊农商银行党委得知这一情况,立即联系专家到黑木耳大棚进行调研,同时对陈延冰进行心理疏导和鼓励,“新一辈农信人不能给老一辈农信人丢脸,要将农信挎包精神传承到底,在艰苦条件中卓绝奋斗,在急难险重前勇挑重任,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

  老一辈农信人程珍曾凭借一只斜挎包、一双铁脚板,翻越搁灯山,进千家万户,把最原始的金融服务送到村民身边,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福利,最终赢得了大家的爱戴和信任。

  陈延冰决定破釜沉舟,将黑木耳大棚事业进行到底。他联系了新的菌包生产公司,同红马甲志愿服务队重新作业,严格把控棚内种植温度和湿度,现在黑木耳长势良好,有九成的菌包长出了黑木耳,4万袋黑木耳菌包,一年下来可实现纯利润8万元。


  “下一步,农信人将会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挎包精神,用最贴心的金融服务、最强劲的金融力量将帮扶工作开展到底,努力把后店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陈延冰摘下最后一朵黑木耳,他相信好日子马上就会来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