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商银行如何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濮阳县联社 魏金菲)2017年金融市场乱象专项治理风暴中,监管机构“三三四十”整顿波及千余家银行,开出的罚单达数十亿元。近期,银保监会又开出巨额罚单,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因存在理财、信贷等业务信息错报、信息漏报等问题合计被重罚1770万元。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严监管时代已经到来。相较于其他银行,农商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弱势地位,资金数量不够庞大,管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由于历史因素、经济过快增长导致企业过度投资、银行过度授信等原因,加之金融精准扶投入大量信贷资金亟待收回,农商银行不良资产普遍规模较大。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及自身体制机制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农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笔者对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立足实际,提出加强信贷管理、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几点对策。

  一、信贷管理存在问题

  近年来,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攀升,存在内、外部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国际国内经济放缓,资金增长速度减慢,借款人利润也随之下滑,尤其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各行各业停工停产,错过了春节黄金利润期,助推了不良贷款率的升高。另一方面也与农商银行内部信贷管理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客户又以农民居多,存在单笔资金少、盈利不稳定、借款人可动产少等问题,且农商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工作人员基本为农信社的原班人马,受工作环境、工作习惯等约束,信贷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作风不端等问题。以上两方面原因形成农商银行贷款经营模式不完善、抗压能力弱、管理制度不规范的现状,导致不良贷款率高,信贷资产质量较低。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贷发展缺乏战略高度。农商银行普遍对信贷总量、结构缺乏总体规划,对区域信贷的布局更是缺乏长远部署,没有合理区分不同贷款品种的风险,对分支机构的信贷业务经营和管理能力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办法,多以不断加码的绩效考核指标来激励其拓展市场。风险防控措施与业务发展要求不够匹配,尤其是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未能与信贷业务规模扩张速度同步跟上,无法有效识别风险,使得在同一区域、同一政策下,不同分支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二)信贷组织架构不健全。农商银行从农信社改制后,迫切想要改变原有信贷发展的老路,习惯盲目地把大型银行的管理经验“移植”到农商银行,不适应农商银行实际业务发展,导致“水土不服”。例如盲目进行信贷组织架构调整,将一个业务科分解成信贷管理部、风险管理部、放款中心等多个部门,导致指挥员越来越多、战斗员越来越少;贷款前台营销人员少、中台审查人员多;管理人员制定的流程办法越来越多、风险控制效率越来越低等。另外,在风险识别方面渠道狭窄,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情况大多靠借款人陈述,贷款三查制度始终强调但落实仍不到位,难免出现关键信息遗漏缺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借款人实质风险的识别与判断。

  (三)信贷产品缺乏创新。农商银行对三农市场存在老、土、旧的既定刻板印象,对乡村振兴的大趋势把握不到位,信贷产品创新内生动力不足,忽略了信贷客户专业化、多元化、纵深化的信贷需求,缺乏“短、频、快”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信贷产品。信贷创新开发投入精力不足,缺乏开发产品的专门机构,对经济和市场发展缺乏总体、动态的把握,产品整合及创新能力较弱。且创新需求信息多来源于一线人员,但开发和研究往往在总行,决策链条长,信息反馈不及时,对新兴市场的反应较慢。

  (四)客户经理缺乏主动营销意识和责任意识。客户经理坐门等客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大多数客户经理住在城里,不扎根在农村,他们既没有意愿也没有时间深入到村庄营销贷款。缺乏解决贷前调查和强力清收两个关键环节的有效管理手段,客户经理对信贷管理制度办法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忽略贷后跟踪调查等关键环节,贷款管理较为松懈。

  二、提升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途径

  (一)认清当前严峻形势。各省份农信系统陆续全面启动信贷资产质量集中攻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农商银行应当重学习、转观念、抓落实、专主业,回归本源促合规,防范风险守底线,全面推进从严治贷,大力开展信贷资产质量集中攻坚,尽快形成信贷业务高质高效发展的新气候。一方面要维护局面,提气鼓劲,以央行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为契机,将更充足的资金投入到信贷市场,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谋划经营策略,创新经营方式,严格管理手段,以“改制”为动力,以“经营”为重点,以“质效”为中心,齐心协力把信贷总额提上去,把信贷质量搞上去。另一方面要找准症结,强化管理,从生存需要、发展需要的高度上来认识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极力提高信贷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

  (二)打造一流信贷队伍。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提高信贷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不仅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信贷业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和高度的责任感。信贷管理工作量大面广,要求高、责任重,能否做好信贷管理工作,关键要靠人,要靠高素质的信贷管理人员,要针对信贷管理人员的不同职责,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从思想教育和引导入手,转变信贷人员的思想,树立信贷全新管理观念、风险意识观念,强化贷款管理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要着力克服农商银行信贷队伍整体素质与现代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客户营销的变化、金融产品的创新及信贷管理手段多样化要求不相适应的缺陷,在客户经理队伍中建立竞争、激励、淘汰的有效机制,拉开客户经理收入差距,既要把好客户经理人员的入口,也要通过有效的淘汰机制,将不适应干客户经理的人员淘汰出去。要规范客户经理交接制度,对新任客户经理设定交接期,避免因交接带来的责任划分不清、新官不理旧账问题。

  (三)强化责任认定与追究。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是一个现实的、比较棘手的难题,贷款形成不良以至出现风险乃至损失,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农商银行在管理不良贷款时,一定要以国家法律法规、财经纪律、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总行机关相关规章制度为依据,全面分析造成贷款形成不良的内外部因素,准确评价不良贷款各环节责任人职责履行情况,并对不同时期形成的不良贷款,依据当时的规章制度,客观公正地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认定和处理。充分发挥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的警示作用,促进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推行不良贷款动态管理,鼓励信贷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去较真、敢碰硬,逐笔审定不良贷款责任,建账销号管理,并与工资考核挂钩,每月视清收情况给与奖励和处罚。

  (四)把好信贷三道关卡。一要把好新增贷款准入关。新增贷款投放时,要严筛投放对象,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略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严格控制大额贷款规模,把贷款投放重点向“三农”、脱贫攻坚、民营和小微企业领域,并且要以抵质押作为主要担保方式,提示抵质押贷款占比,增强贷款抗风险能力。要合法合规操作,将“三真实两合理”时刻放在心上,把客户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资金流水、融资需求这些情况都彻底摸清,让材料经得起推敲,手续经得起起诉。要严格贷后管理,对每笔新发放贷款做到准确分类、经常检查,及时了解客户生产经营状况,定期实地查看抵押物状态,通过贷后检查及早发现风险、规避风险,严防贷款被挪用、资产被转移、担保被空悬空,避免处于被动局面。二要把好存量贷款风险关。进一步做实贷款五级分类,对于正常类贷款,做好日常维护和回访工作,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对于关注类贷款,提高贷后检查频率,多打一个电话,多发一条信息,都有可能及时止损,防止继续恶化;对于次级、可疑类贷款,做好强力清收、法律诉讼、拍卖抵质押物等工作。三要把好信贷制度落实关。一方面要增强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增强制度执行的约束性,严格约束信贷人员业务操作行为,坚决制止不良贷款查不清、找不透、罚不狠的现象,对违章违规贷款曝光,对没有任何进度重罚,形成强化信贷管理的高压态势。

  信贷资产质量集中攻坚是一场硬仗,需要农商银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先行先试,条件有限的先学先看,按照“宁打一眼井、不打十个坑”的精神,持续推动、持续创新、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坚决打赢信贷资产质量攻坚战役。

  (农村金融时报 河南驻地记者王松 推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