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时报-农金网北京讯(记者郑源源)“扶贫是平安集团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响应精准扶贫部署,平安充分运用科技型综合金融集团的优势,在做好做深做扎实金融扶贫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和举措,向‘智慧扶贫’方向探索和发力。”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黄宝新在出席“2020年国家扶贫日系列论坛-银行业保险业助力脱贫攻坚论坛”时表示。
据介绍,2018年,在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中国平安聚焦重点贫困地区的产业、健康、教育三大领域,启动了面向村官、村医、村教三个方向的“三村工程”整体扶贫规划,以“村官”产业扶贫带动发展之根,以“村医”健康扶贫筑牢脱贫之基,以“村教”教育扶贫打造未来之材。
在探索扶贫长效机制的过程中,中国平安逐步形成了“三环”和“三保”的扶贫体系,搭建起平安扶贫工作的四梁八柱。其中,“三环”是指产前扶智培训、产中产业造血、产后产销赋能的“三环”全扶贫周期的扶贫机制。“三保”则突出“保”字,通过“扶贫保、溯源保、防贫保”三种保险产品实施精准扶贫。
“村官”项目针对帮扶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通过扶智培训、产业造血、产销赋能打造产业扶贫全链条闭环。截至6月底,累计发放扶贫资金249.05亿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7036人,惠及贫困人口超73万。其中,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将年度扶贫工作重心向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已经落地1.5亿元“扶贫保”贴息项目,3亿元产业扶贫贷款,并提供超过15亿元的风险保障。
具体来看,“产前”环节,在扶贫办指导下,为全国18个省78个贫困县培育了3400名致富带头人,为贫困地区产业提供实地指导。
“产中”环节,中国平安设计了“扶贫保”产品,通过为扶贫产业和贫困户提供低门槛的无偿贴息,并联合政府、银行风险共担,共同解决农户“融资金、促生产、拓销路、兜风险”等一系列难题;“溯源保”产品,通过区块链技术让农产品生产全流程可追溯,让扶贫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消费者可以通过追溯一目了然,帮助农产品打造品牌效应。此外,中国平安还开发了扶贫贷、扶贫债等金融产品,如承销三峡集团30亿元扶贫企业债,并认购其中15亿元,成为全国首单央企扶贫债和全国单笔金额最大企业扶贫债。
“产后”环节,通过平安互联网电商平台运营优势,中国平安协助扶贫企业推广销售产品,形成产销闭环。公司高管还号召全体员工积极在凉山、乌兰察布、百色等多个地区开展“平安云农场”“直播带货”“吃货消灭贫穷”等系列活动,累计采购和协销扶贫农产品销售额逾3.5亿元,其中帮助凉山地区销售超3000万元。疫情期间,中国平安采购中西部省市尤其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约2000万元的扶贫产品捐赠武汉,助力当地战胜疫情。
同时,针对扶贫地区贫困户和低收入脱贫、易返贫人群,研发“防贫保”产品,全面保障因病、因灾、因学、因生产等易致贫风险,筑牢兜底保障网。其中,为凉山布拖县7个乡镇捐赠总保障2.66亿元防贫风险保障,覆盖8175户建档立卡户。
除了金融扶贫外,“村医”项目整合内部医疗资源,搭建了“一站式、数字化、精准化、强基建”四位一体的“平安健康守护行动”精准健康扶贫体系,把医疗资源直接送到贫困偏远地区的村民家里。
“村教”项目践行“扶贫先扶智”理念,不仅新建和升级乡村教育硬件设施,更是依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打造远程智慧教育平台,弥合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此外,中国平安在教育部、科技部的支持下启动了“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开展系列科学主题课程、教师校长培训与科普实验室援建等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