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www.zhgnj.com

深挖穷根 致富有源——农发行拜城县支行驻铁热克镇苏杭村工作队扶贫纪实

  农村金融时报6月10日讯(通讯员潘世洋 曹国庆)农发行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支行驻铁热克镇苏杭村工作队自驻村以来,带领工作队员和村两委班子立足实际,出实招、办实事、挖穷根,精准施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油鸡养殖产业,让“世外桃源”一般的苏杭村再次大变样,也为村民开辟了一条幸福的康庄大道。

  因地制宜、旅游富村

  脱贫致富,找对路子是关键。苏杭村是一个传统从事农牧业的村子,村中草场资源丰富。2018年4月,农发行拜城县支行为苏杭村搭建蒙古包两座,帮助村中发展旅游业,打造湿地公园项目,拓宽村民致富道路。

  一直以来,苏杭村由于地处天山深处,村中经济结构单一,再加上路途遥远,农产品销售困难,村里大多数家庭都不是很富裕。但是苏杭村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有草场湿地1000余亩,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为了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发行拜城县支行积极发动全体员工捐款两万余元,为苏杭村搭建两座蒙古包,依托村里1000多亩湿地资源,全力推进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苏杭村党支部书记麦热燕木•肉孜说:“以前也有人到我们这里来,但是因为没有特色,所以来的人也比较少。现在村里有了蒙古包就不一样了,每天都会有好多游客来我们这里玩。”

  两个蒙古包建好后,交给了家庭经济困难却有烹饪手艺的村民艾肯·百可热依负责打理,开发草地农家乐。刚开业不久,就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品尝农家菜,体验牧区草地风光。“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村里游玩,村民家里的羊、鸡、土鸡蛋、干果等都不愁买了,自从经营了蒙古包,我每天都很忙碌,也多了几百元的收入,感谢工作队对我的帮助,我一定好好经营,争取早日摆脱贫困。”村民艾肯·百克热依高兴地说。

  苏杭村蒙古包的建成,不仅让外出游玩群众多了一个选择,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村中其他居民养殖的牛、羊、干果等农产品在家门口就可以销售,增加家庭收入,非常方便。在工作队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苏杭草原避暑山庄”也已成功注册,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油鸡养殖、产业强村

  脱贫致富,产业是保障。长期以来,苏杭村一直以传统的种植、养殖为主,没有任何高效农业或产业化的创新实践。拜城有着悠久的油鸡养殖历史,由于体态肥美、骨细肉多、肉质细嫩、香味浓郁、营养丰富而倍受产区人民喜爱。巨大的温差、丰富的水资源是拜城油鸡独特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苏杭村地处天山脚下,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养殖油鸡。

  村民资金不足,工作队便为村民作担保,先付一半鸡苗钱,另一半待销售的时候再付。村民对油鸡销售有顾虑,工作队便提前宣传、预售油鸡。在工作队的努力下,第一批养殖的2000只油鸡还未出栏便被预订一空。“这次我们家一共养了500只油鸡,至少可以赚两万元。等到卖完以后,我准备再多养一些,要说还是工作队的办法多,跟着工作队我们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了!”村民阿依吐逊·卡德尔信心满满地说。同时,为了最大化地增加村民的收益,工作队结合村里党参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党参鸡。

  由于苏杭村油鸡均为农户散养,以及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养殖环境,吸引了不少企业前来订购。目前,苏杭村油鸡养殖已初具规模。为了使村民利益最大化,工作队又与派出单位—农发行拜城县支行进行联系,免费提供脱毛机和包装机各一台,帮助村民进行油鸡的包装销售,形成了养殖—包装—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移风易俗、生态美村

  脱贫致富,思想转变是基础。工作队来到苏杭村以后,大力宣扬现代文化,破陈规、除陋习、树新风,在潜移默化中引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

  工作队来到村里以后,发现村民没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平时吃菜比较困难,菜贩子一周才来一次,而且还是去过附近的煤矿以后才到苏杭村,百姓们一年四季都很难吃上新鲜的蔬菜,于是工作队出资五千余元,购买种子、羊粪、薄膜等,整合八亩土地,并将整合好的土地分给村里的32户村民,用于种植蔬菜。“现在我们每家都有一块菜地,种的菜也不一样,一共有10个品种,而且我们大家种的菜,村里所有人都可以随便摘来吃,就像一家人一样,不分彼此。” 苏杭村村民黑牙斯·玉素甫说。

  为了让群众吃到放心的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全部使用有机肥料。如今,苏杭村菜园里种植的蔬菜长势喜人、硕果累累,不仅丰富了群众餐桌,让大家吃上了自己种植的新鲜、优质的绿色蔬菜,也进一步拉近了群众之间心与心的距离。“这不仅仅是一个菜园,更是我们村里面心与心交流的幸福田。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收获的不仅仅是蔬菜,更是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麦热艳木·肉孜说。

  从2019年开始,工作队积极协助村两委在全村实施了庭院整治工程。通过庭院整治改造,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的改观。

  在庭院改造过程中,苏杭村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采取三区分离的模式进行改造,结合本村资源和特色,就近取材,改造后的民宿,既美观大方、又别具特色。村中民宿围墙全部用木栅栏和石头围成,院中道路采用石板铺设,在每家的杏树林下,还搭建有凉亭,供来往的游客休憩使用。在屋内,所有的房屋都进行了精心装修,宽敞明亮的房间,整洁舒适的客房,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

  另外,苏杭村为了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大力发展民宿的同时,今年还种植油菜800余亩、花海20亩,用于发展观光旅游,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生产、餐饮、住宿、种植、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度假式休闲模式,做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现在的苏杭村就像花园一样,我们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很大地提高,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村民司马义·达吾提说。

  如今的苏杭村,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正沿着一条康庄大道稳步前行。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