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立国之本。“三农”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十几亿中国人的“饭碗”,更是经济全面腾飞的基础。今天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的巨大成就。辉煌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鼎力支持。
多年来,农村金融肩负着支农重任,不断向“三农”领域输送金融资源,有效确保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平稳快速。截至2018年6月末,我国涉农贷款余额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7.3%,上半年增加1.71万亿元。农村贷款余额26.07万亿元,同比增长6.9%。今天的农村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行业重要的一部分。
回首历史,农村金融自“盲区”起步,筚路蓝缕,终于迎来蓬勃发展的“蓝海”。一路走来,农村金融领域的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从这里,不仅能看到国家和代代金融人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村金融作出的种种努力和探索,更能看见党和政府发展“三农”、振兴乡村的决心和魄力。
改变盲区的破局之举
在整个金融服务体系中,农村金融曾一度处在底层的盲区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展迅猛,但农村能够获得的金融服务实在不算多。
历史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农信社对农村的贷款余额就持续小于农村的贷款余额,即存贷比小于1。80年代和90年代这一数字分别在1/2和2/3左右。其中,央行数据显示,1995年,农户储蓄仅有22%用于农户贷款。与其说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倒不如说存在着很强的“抽水机”效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金融基础薄弱。这里所说的薄弱,不仅是农村缺乏金融机构或者服务网点的现实,也包含农村人口征信空白的问题,以及农村人口缺乏抵质押物、无法贷款的瓶颈。
这些问题一度给进军农村金融的银行造成了巨大困难。为了规避风险,国有大型银行被迫撤离农村地区,又造成农村金融的进一步缺位,形成了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个僵局,成为破解农村金融难题的关键一步。
破局之举在迈向新世纪后逐渐出现,率先登场的是农信改制。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90年代后期,农信社几乎成为农村地区唯一的金融服务供给者。然而,当时的农信社本身已经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正常经营都面临困难,遑论服务于不断扩张的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农信社的改革不仅迫在眉睫,而且势在必行。
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不仅要求加快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更决定要成立省联社,由省联社具体承担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农信社改革启动三年后,另一份农村金融领域的重磅文件终于问世。
2006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新设包括村镇银行、农村资金合作组织、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方式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在当时的媒体报道中,这份文件被盛赞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开创性的农村金融新政”,迅速得到了各类社会资本的响应,社会资本进军农村金融的热情彻底被点燃。
站在今天可以发现,从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到小贷公司,种种农村金融机构在今日的繁荣兴旺,都能追溯至十几年前的这两份文件。尤其是农商银行,截至2017年末,其总数达1351家,资产总额近25万亿元,占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的75.3%。正是改制的及时开始激活了农信系统的活力。
这只是农村金融改革迈出的第一步。2007年3月,邮储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农村金融领域有了又一家大型金融机构。邮储银行从原有的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基础上改革而来,自成立之日起,服务“三农”就是邮储银行的重要定位。在此后的11年里,邮储银行依托其遍布全国的网点和网络,有效地充实了我国农村金融的空白领域。
在许多偏远的山区、牧区,邮储银行甚至是当地唯一的金融机构。邮储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自成立起开始试点,至今累计发放1.54万亿元,为服务“三农”立下汗马功劳。
驶入广阔蓝海
伴随改革开放,农村金融改革十几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经济腾飞、金融业飞速发展的壮阔历史的重要篇章。借着宏观经济向好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金融业在农村这个广阔蓝海里的各种发展和创新,正是“如鱼得水”的最好写照。
随着农村市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这个市场吸引着大中型商业银行重返这片他们曾一度撤去的领域。去年,国家出台政策,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后,这一战略变得尤为清晰,国有大行纷纷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和三农金融事业部,农村金融供给再上层楼。
大中型银行为农村市场提供的金融服务不仅有了量的飞跃,在质上也有着显著提升,产品条线日趋丰富。如今,农民不仅能在银行进行存取贷等基础业务,还能购买理财、购汇换汇,诸如票据贴现、内保外贷等中间业务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在最基本的贷款业务上,今天的农村也不是曾经的“抽水机”,而是金融资源不断流入的“良田”。不仅贷款数额连年攀高,贷款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从“两权”抵押到海域使用权、大型农机具、农业订单抵质押,越来越丰富的抵质押方式有效激活了农村沉睡资产,让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逐渐变成历史。
此外,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在农村不断扩张。几十年来,小额贷款一直是农户贷款的大头,现在,小额信用贷款更是和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已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贷款品种。
在金融改革较为活跃的浙江,浙江农信推出了一款名为“浙里贷”的产品,用户登录手机银行,在2分钟内就能走完全部贷款流程,申请到30万元以下的小额信用循环贷款。用浙江农信的宣传语来说,是“网络贷款的高速、农民贷款的低息”,并且无需抵押、担保,不收取任何费用。
和大型商业银行、农信机构一起打拼在农村金融市场的,还有一支独特的银行机构队伍———村镇银行。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至今已经过去11年,依靠着管理半径小、决策路径短、经营灵活的优势,村镇银行在满足农村客户“短、小、频、急”的信贷需求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截至2017年末,村镇银行机构组建数量已达1601家,其中中西部地区机构占比65%。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92%,连续四年保持在90%以上。户均贷款余额37万元,连续五年下降。经过11年摸索,村镇银行已初步探索出自己特有的模式,丰富了农村金融的供给。
小贷公司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同样在服务农村市场上取得了长足进展。相较于银行,这两类机构的体量虽然相对小巧,但它们对于金融科技的运用更为超前,在服务模式和理念上也更加灵活,成为农村金融领域一个有益的补充和探索者。
比如四川中和农信,该公司在当地发放的小额贷款“有上限、无下限”,贷款额度从1000元到20万元不等,无须任何实物资产抵押。这受到当地农民的认可,目前,该公司累计提供了10.8亿元的小额信贷,服务了4.55万个家庭,其中农户比例占85.3%。
又如农分期,作为专门服务农民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该公司在为农民提供贷款的同时,还能介入从种子、农资产品的购买、配送,到生产种植过程中的农药喷洒等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后续的粮食和农产品大宗贸易流通。依靠农分期,农民不仅能解决自身的融资需求,更能提升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效率。
可以说,今天的农村金融为“三农”提供的不仅是贷款,更帮助引导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几十年走来,农村金融向社会和市场证明了其重要性和强大活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深化,农村金融将踏上更为宽广的道路,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继续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