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农发行江苏分行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把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五位一体”、“三产融合”作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积极优化产品服务,不断创新支持模式。截至目前,该分行累计支持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项目28个、金额78亿元,累计支持流转农地56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86万亩,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近2000元。
支持新型农业主体发展
江苏省沛县张庄镇郭庄村的小康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袁东升6年来先后流转了4000多亩土地,不仅创建了小康家庭农场,还成立了鼎丰合作社、江苏东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出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集有机、休闲农业、观光绿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理念,决心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基地。他告诉记者:“这一切得感谢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让我能从农发行贷到200万元,使我创业成功。”
袁东升的创业成功得益于农发行江苏分行与沛县县委、县政府的合作,双方通过“政府主导、公司运作、集中流转、配套服务”的方式,支持沛县政府组建了支持种粮大户的政策性金融通道——沛县汉润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有限公司,合力推出“润农金”金融服务产品,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方式,解决土地流转经营者“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
目前,支持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沛县模式”已经在江苏全面开花结果,在宿迁市、淮安市、苏州市等地进行推广试点,累放贷款3.8亿元。江苏省56个县(区)已经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覆盖面超过65%,土地流转面积近4000万亩,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78%。
同时,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发行江苏分行精准对接政府建设规划,充分调动各投建主体积极性,整区域集中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解决农地整合投入大、周期长、财政支持分散等问题,打出一套“债、贷、投”组合拳。近几年来,该分行已投放两批5亿元基金、三批10.5亿元贷款,将原需20年才能完成的204.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缩短至5年。
“五位一体”助力脱贫攻坚
日前,记者在淮安市淮阴区徐溜镇吴江村了解到,两个自然村192户农户从2017年11月开始拆迁,用时两个月已基本拆迁完毕。
去年来,农发行江苏分行主动创新金融产品,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信贷业务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探索出“迁村腾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土地置换、扶贫帮困”的“五位一体”扶贫模式,既实现精准扶贫,又将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信贷业务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
徐溜镇副镇长李一朴告诉记者:“我们在农发行的支持下实施精准扶贫,村民们都搬迁到安置房内集中居住,多余房屋对外出租,宅基地连同原来的耕地一起整治,通过出租房屋和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的收入。”
记者从农发行江苏分行获悉,目前江苏省已列入项目库拟支持项目13个,资金需求80.7亿元,通过迁村腾地、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流转农村土地近14.3万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4.5万亩,可建成连片高标准农田26.9万亩,新增农用地1.46万亩,搬迁农村居民点面积1.22万亩,从根本上改善了7800户低收入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直接带动7.45万名省定贫困人口脱贫。目前,该分行已审批项目4个,投放贷款12.5亿元,走出了一条适合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业务发展的新路子。
“三产融合”打造农业价值链
在南通市如东县,苴镇粮食储备库主任曹海东告诉记者,当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样化、精细化和标准化要求更高。为此,他们在农发行的支持下,牵头组建了苏洋稻米专业合作社和如东临海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近8000亩农田,加大优质稻米开发力度,建成优质品种统一布局、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产业基地,成立了南通凌洋米业有限公司,并推出了“海槐”有机品牌大米,效益得到了大大提升。
“为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我们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园区为载体,形成了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的模式,构建了农产品生产到加工、转变为消费品的全产业链。”在江苏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园管委会副主任何明看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去库存”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加工转化;“降成本”是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产业集聚,推动综合利用;“补短板”是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品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农发行江苏分行主动与江苏省农委对接,共同推动江苏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包括高标准良种繁育、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基地建设、生态旅游基地建设等内容。目前,江苏省已审批同类项目8个,贷款需求2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