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2023 年 www.zhgnj.com

曲靖农信回归本源支农支小

素有“滇黔锁钥”、“云南咽喉”之称的云南省曲靖市,地处珠江源头,四面环山,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长期以来,曲靖的支柱产业以煤、煤化工、矿冶、火电等重工业为主,资源型产业特点突出。如今,曲靖从依靠资源、人口等传统要素发展向绿色发展的转变迫在眉睫。

“在全市经济转型的同时,我们也打响了一场农信转型的攻坚战。”曲靖市农信联社主任岳德宽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2016年以来,曲靖农信按照省联社要求,以深化改革为契机,以服务创新为手段,积极推动全市农信社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构建以支农支小为“主体”,公司业务和资金业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经营新格局。

截至2017年12月末,曲靖市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为312.59亿元,1-12月累计发放高原特色农业贷款9.74万户,金额53.93亿元,余额79.1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8.73亿元,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为2.79万户,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为94.44%。

推广“一窝蜂” 甜蜜罗平人

从罗平县城出发,盘山公路在林荫中蜿蜒,在公路旁见到一簇一簇肥美的芭蕉树时,离芭蕉箐村就不远了。走到村口,就能看到各种蜜蜂主题的壁画、雕塑,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几个蜂箱,农家小院内的树梢上也挂着大大小小的蜂窝。这里是被誉为“中国蜜蜂文化第一村”的芭蕉箐村,村民世代养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村民王海良说:“我家里现在还有十多箱蜂,每箱蜂一年大概可以割出2000元左右的蜜,收入还算不错。”养蜂是他们家的传统,除了自家“私养”的蜜蜂,他们现在还加入了村里的养蜂合作社。

“养蜂的人家多,我们就地取材,用本地沙树专门做蜂箱。”来自芭蕉箐村李氏蜂窝作坊的李云才说,“现在一周大概能生产100多个蜂箱,不仅卖给当地养蜂的老乡,还通过网络卖给全国各地的蜂友,每个蜂箱售价120元,一年下来能有十来万收入。”

王海良告诉记者,他还是产业园的员工,在园区负责水电管理和蜜蜂养殖,一个月能有2800元收入。他爱人在园区打零工,一天收入也有80元,不仅两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有了着落,家里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据罗平农商银行董事长李先诚介绍,罗平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70户、近1.6万人,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680个扶贫攻坚县之一。蜂产业作为罗平县山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养蜂投资小、见效快、不占耕地、不用粮食,所以县里发动和指导贫困户发展蜜蜂养殖。

2017年,罗平县确定了蜜蜂产业作为产业发展脱贫项目之一,统筹整合财政涉农项目资金500万元,按照“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行模式,依托罗平县蜜蜂产业发展资金项目,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的方式,开展“蜂产业+脱贫”工作,带动鲁布革、旧屋基、大水井三乡及全县630户2139人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中蜂养殖脱贫。

“作为支农的银行,我们义不容辞地加入到了蜜蜂产业脱贫的队伍中。”李先诚介绍,“我行已为芭蕉箐蜜蜂文化产业园项目注入流动资金200万元,支持其不断发展。”

如今,“企业找市场,合作社建基地,贫困户入股份”已成为罗平县成熟的产业支农模式。罗平当地通过在村(居)委会成立养蜂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建立蜜蜂养殖基地,每户贫困户还可以免费领取5箱优质中华蜜蜂,作为加入合作社和养殖基地入股的股份。贫困户养殖蜜蜂所生产的蜂蜜,由蜂企收购,蜂企业与合作社、贫困户三方签订收购协议。蜂企实行市场保护价收购,实现贫困户收益有保障。

“不仅如此,我们还推出了‘一窝蜂CSA’蜂蜜托管直销模式。客户花3600元就可以认领一个蜂箱,我们每年至少提供客户12公斤的蜂蜜。由此一方面满足群众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消费诉求,一方面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蜜蜂文化园里的运营商——罗平县芭蕉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建雄向记者介绍道。

“我们了解到,芭蕉箐的蜜蜂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还需建设资金500万元左右,我行还将持续关注该公司项目建设的近况,适时进驻,支持该公司不断发展。”李先诚说。

回归支农本源 坚定转型路

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曲靖市富源县可谓极具代表性。过去,挖煤卖煤带来的可观收益,但煤炭“黄金十年”结束之后,富源人率先开始转型,富源县农信联社也开启了转型之路。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富源县联社理事长邓长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回归农信服务‘三农’的本源。”据邓长平介绍,该联社坚持以全面建设信用乡镇为抓手,在重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重振农村业务市场。还将精准扶贫与支农支小相结合,扭转了存量风险大、涉煤贷款集中、社会信誉差、业务停滞不前的被动局面。

富源县联社一方面制定创建标准和实施方案,按照“信息采集、等级评定、额度授信、贷款发放”同步进行的模式,信息采集后及时召开评定会议,公示评定结果,统一发放贷款证。另一方面,坚持“三认一建档”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信用乡镇创建工作,通过认人、认门、认风险和建立农户经济信息档案,积极向农户提供信贷政策咨询服务,推介产业致富门路,向客户送信息、送科技、送资金,以促进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7年12月末,富源县下辖的9镇1乡、2个街道办,161各村委会,18.75万户农户中,现已创建7个信用乡镇,共计为15.69万户农户采集了农户经济档案,累计授信25.39亿元,已用信23.97亿元。2016年创建的十八连山信用乡镇农户贷款户数增加了1591户,增幅63.72%;正在创建的大河、竹园信用乡镇农户贷款户数分别增加了908户、720户,增幅分别为46.04%、40.4%。截至2017年12月末,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近1.4万笔,金额7.3亿元。

“此外,我们研究制定了《富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户建房贷款业务实施细则(试行)》,以农户建房贷款重振农村业务市场,撬动农户信贷需求,贷款期限合理、基准利率发放,有效减轻农户建房负担,积极支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邓长平对记者表示,截至2017年12月末,该联社累放农村危房改造贷款1807笔,7858万元;累放农户建房贷款9922笔,金额近6.2亿元;累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贷款143笔,金额560万元。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