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基础金融服务,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在贫困地区脱贫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
近年来,陕西农信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升基础金融服务便利度的工作,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中国最基层的草根金融机构,我们近几年一直按照各项部署,紧紧围绕‘四个面向’的市场定位,创新研发合适农民和农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便捷的金融服务。”日前,陕西省联社主任张全明在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从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陕西农信在扶贫工作和金融服务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张全明表示,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陕西省委、省政府随即召开扶贫工作会议,陕西农信马上行动,出台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呈送到省委、省政府和省扶贫办。“我们称之为‘信贷扶贫八条’。”
在“信贷扶贫八条”的指导下,陕西农信围绕金融扶贫,很快设计出相关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
具体而言,张全明介绍,两个金融扶贫产品,一个是扶贫小额信贷,即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额度信贷,3年期限,免抵押、免担保,一律执行基准利率,被称为“5321”模式。另一个是扶贫产业贷,陕西农信为扶贫产业提供50—1000万元的贷款。
“截至今年9月末,陕西农信投放至全省的小额扶贫贷约22万户、75亿元,投放扶贫产业贷22亿元,这22亿元身后带动的贫困户7.11万人。”张全明说。
在服务方面,张全明认为,农村金融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是需要来提供的。
“在陕西56个贫困县中,还有11个是深度贫困地区,这种地区来讲金融服务尤其重要。这几年中央和监管部门一直强调要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张明全说,“我们陕西农信机构目前已经做到乡镇物理网点的全覆盖,现在陕西农信在全省的物理网点有2473个,来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我们运用科技手段,来解决金融服务‘最后100米’的问题。”
据张全明介绍,2015年陕西农信自行研发的“助农E终端”,用8寸平板电脑就可移动办公。“这个‘助农E终端’就布局在自然村和人口聚集的地方。陕西的行政村大概有1.3万个,我们‘助农E终端’布放了1.4万多个,可以说有人口聚集的地方我们都布放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现在电子化发展程度比较快的特点,陕西农信把“助农E终端”升级为“金融e站”,并与京东商城达成合作,已成为一个集支付、结算、购物、指导线上交易和线下种养殖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目前已有2400多个“助农E终端”完成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