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南省桃江县石牛江镇黄泥田村赛友立体种养专业合作社,《农村金融时报》社记者看到几十斤大虾刚清洗好入袋,准备送到镇上的饭店去。
种养大户文进良告诉记者,今年短短几个月已经卖出十几万斤虾,现在几乎断货了,供不应求。“我以后就一门心思搞农业了,别的也不多想。”回想起早些年回农村创业的情形,他表示不改初衷。
5年前,文进良看好农村的发展前景,与桃江县良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10年土地流转承包合同,承包黄泥田村1100亩土地种蔬菜,还用房产抵押在当地农村商业银行贷了近300万元款。
受流转成本、人工工资增加以及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几年来种植蔬菜一直不赚钱。这几年,桃江县推进“一园一区一带”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规划,文进良的这片流转地成为特色渔业规划区、养殖示范园区,目标是打造千亩稻虾共生基地。出于对市场的敏锐,他计划辟出680亩水田养虾,但此时已经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了解到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新政策,他找上了农商行。
“文老板信誉好,有思路,是我们的黄金客户,又赶上了试点政策,贷款不成问题。”桃江农商行营业部主任龚力光介绍,去年6月初,该行营业部发放了第一笔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总额度700万元,给文进良雪中送炭。这笔贷款利率比一般信用贷款优惠20%,在放贷手续、放贷时间上得到了“绿色通道”的待遇。
“现在摊子铺开了,希望上面政策稳一点。”对于目前600多元每亩的租金,文进良表示能接受,而他最担心的还是政策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农地纠纷。
在采访中,多家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农地经营权抵押物处置路径不明确,抵押物独立性不强,处置变现难等因素是他们审慎放贷的关键。而人民银行在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强与担保、流转交易平台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分担信贷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使土地流转趋势总体向好。”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农村经营管理处处长董成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势必增加资金投入,而土地流转价格也“水涨船高”,目前湖南省流转土地价格大多在每亩200元至800元之间不等,部分产值高的湖区、旅游目的地县市区已经超过1000元每亩,这样,流转主体自有资金不足,产生了巨大的融资需求。
2015年12月,湖南省汉寿县、岳阳县、新田县、桃江县、洞口县、沅陵县、慈利县和双峰县等8个县获准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试点启动以来,试点县(市)均已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立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各项配套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银行确定贷款额度提供了依据,增强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各级政府一方面提供组织保证,另一方面不断完善配套机制,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尝试创新贷款产品和模式,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成功破题,并呈现快速增长势头。8个试点县2016年累计发放农地抵押贷款424笔、金额2.9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8个试点县农地抵押贷款余额3.4亿元,同比增长184%。”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10月份,桃江县组织16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银行对接座谈,有6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经营权抵押贷款意向登记。年末该县产权交易中心审查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13本,他项权利证书27 本,农商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银行机构累计发放贷款30笔,金额2532万元。
目前,桃江县经管站加快发证登记工作,桃江农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去年试点摸索,结合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的推进,该行今年将新增投放1.2亿元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在另一试点县汉寿县,农商行、邮储银行与土流网、财鑫担保公司合作,创新推出“银行+担保+土流网”模式,该模式按照“银行放款、担保公司担保、土流网兜底、政府分担”的思路,解决了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
湖南省财政厅、湖南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与农业银行联合推出的“财银担”产品,主要扶持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因放贷快,目前该项业务开展比较顺利。
据人民银行汉寿县支行统计,2016年到2017年3月末,该县5家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40笔,金额12026万元。该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工作也得到了“起步早、名声大、成效好”的充分肯定。
“试点地区探索创新信贷模式,有效拓展了增信方式,既满足了农户需求,又保障了银行风险可控,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上述人士介绍。
截至今年3月末,湖南省共有20个县(市)开展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贷款余额4.6亿元,同比增长92.7%,较好地支持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