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时报-农金网北京讯(记者苏畅)日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5.86万亿元,当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9932.5亿元。全部投资者数量较2019年底相比增长86.85%。
呈现几大特点
新发产品募集金额恢复正增长。相比于6.9%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增速,2020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募集金额增势更明显。相较于2019年理财产品募集金额的同比减少,去年这一形势有所好转,恢复正增长。报告显示,2020年,共有380家金融机构累计发行了6.9万只产品,累计募集资金124.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59%。
投资者数量大幅增长。《报告》显示,2020年底,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4162.48万个,其中个人投资者是理财市场绝对主力,占比高达99.65%。全部投资者数量较2019年底相比增长86.85%。
对于投资者数量增长的原因,《报告》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新产品的不断发行;另一方面,理财新规后起售金额的大幅下降,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进入理财市场。
从投资者的投资产品期限偏好看,一年内期限的理财产品依然是最受投资者青睐。其中,以现金管理类为代表的T+0产品无论是在投资者数量还是持有总金额方面均占据明显优势。不过,从平均持有金额看,产品期限在6~12个月的产品平均持有金额最高,达到34.88万元,为T+0产品平均持有金额的1.89倍。
《报告》认为,总体看,以纯固收及“固收+”类型产品为主的银行理财仍有相对“稳健、安全”的优势,短期市场利率扰动造成的净值波动,特别是因建仓期遇到债市调整导致的破净现象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抵消,长期看产品净值大概率会平稳增长。
持续监管为规范理财明确了方向
2020年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理财市场监管制度,监管规则进一步完善。
为保持各类资管子行业监管一致性,促进理财公司稳健开展业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于2020年3月开始实施。“办法”从净资本计算、风险资本计算和净资本监管指标等方面进行规范,通过净资本管理约束,引导理财公司树立审慎经营理念,坚持业务发展与自身经营能力相匹配;确保同类资管机构公平竞争,防范监管套利,促进我国资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0年4月15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加强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问题,并提出要对造假、欺诈等行为从重处理。2020年9月,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保护金融消费者长远和根本利益。
在理财产品销售方面,2020年12月25日,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要求,加强理财产品销售机构和行为监管规范,压实理财产品销售和管理责任,打破刚性兑付,为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政策的逐一落实,理财业务将按照监管导向有序整改,多层嵌套等拉长融资链条的行为明显减少,影子银行风险显著收敛。
《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稳步推进。一是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及占比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7.4万亿元,同比增长59.07%;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67.28%,上升22.06个百分点。二是存量资产化解有序推进。银行在大力发行净值型产品推进转型的同时,加快存量资产处置,合规新产品占比持续升高,同业理财及嵌套投资规模持续缩减。
监管部门相关人士表示,接下来,仍将以资管新规确立的统一标准和改革方向为准绳,严肃查处刚性兑付、多层嵌套等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理财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理财业务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银行理财在规模稳健增长的同时,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也为支持实体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显示,2020年底,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等资产,实现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达到22.21万亿元。银行理财在直接支持企业发展、助力疫情防控、盘活小微企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收官之年,银行理财市场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在强监管、严监管的背景下,我们期待,银行理财机构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紧抓市场机遇,大力开展市场创新,促进我国理财市场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