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宣传语。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众多,文化特色多元的省份,贵州一直用“多彩贵州”作为自己对外的文化名片在进行品牌打造,如今“多彩贵州”已经深入人心,不光是贵州人,还包括许多来贵州旅游的国内外朋友都对“多彩贵州”印象深刻。而当来到贵州后才会真切地体会到,贵州的魅力,实打实地定义在“多彩”二字。
在《农村金融时报》记者的调研采访中,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当地的特色宣传称谓:爽爽的贵阳、活力毕节、凉都六盘水、风情黔东南、浪漫荔波……拥有如此多样魅力的贵州,各地市的经济发展也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近年来,工行贵州省分行切实履行国有大行社会责任,全力为贵州省实现“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力取得六个新突破”的发展目标出实招,鼎力提供金融支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背景下,针对贵州各市州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工行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表内外、股权债权、债券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在保持对交通、城建等重点基础设施领域信贷投入的同时,突出支持医疗、教育、康养、水利、棚户区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重点民生领域,大力支持文化旅游、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重点实体产业助力产业扶贫,不断提升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能力,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工行自身也实现了业务持续发展和经营结构优化调整。在多彩贵州的土地上,实现了多样的金融扶贫实践。
“绿宝石”带来绿色发展
说起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称号,好多人会把猜测的目光投向国外,而正确的答案却是位于我国贵州省南部的茘波。茘波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品牌,是贵州第一个、中国第六个世界自然遗产地。问起“绿宝石”称号的由来,当地人向记者解释道,如果把地球比做一个人体,则南北回归线之间就是“腰带”。如今,地球北回归线附近多是绵延不断的沙漠,形成了灰黄色的荒漠带,而茘波这片“绿洲”好似镶嵌在“腰带”上的一颗璀璨的“绿宝石”,因而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风光是上天赋予的,“绿宝石”的称号更清楚地体现出当地对绿色自然环境的重视。茘波县境内有国家5A级景区“樟江风景名胜区”和“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公园”两大优质自然旅游资源,是座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城市。
尽管茘波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经济条件制约,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发展。工行茘波支行行长周代兵告诉记者,为积极响应省政府及总行政策号召,支持地方文化旅游业发展,工行茘波支行与荔波县政府共同协商、拟定融资方案。通过茘波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平台,该行于2012年末分两期发放固定资产(旅游景区)支持融资贷款6.3亿元,用于大、小七孔、水春河景区基础设施、游客集散中心、环景区观光公路工程建设。
“目前工行对茘波旅游业贷款余额超过了24亿元,累计投放贷款总计约37亿元,贷款期限为10-20年,支持了大大小小的十多个项目和相关配套设施。”茘波支行副行长蒙从强介绍说,全县贫困户都受到了辐射带动,旅游景区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或者在景区附近开设农家乐等。特别是拉动了当地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吃上了旅游饭”。
以小七孔景区为例,由于受到地方经济、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因素制约,原景区规划已不能适应景区的快速发展,景区基础及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游客需要。
对此,该景区于2012年开始修建旅游集散中心,针对这一项目,工行荔波支行共提供4亿元贷款资金支持,并于2018年1月审批项目融资12亿元,用于“荔波县小七孔西门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和“小七孔西大门连接线道路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期限20年。目前这一景区被评为5A级景区,日接待量3万人次。
景区导游小郭就是“吃上了旅游饭”的少数民族一员。小郭告诉记者,自己是布依族姑娘,最开始做导游就是想把自己的美丽家乡介绍给大家,后来发现这能成为一项可以谋生的工作,就一直做了下去。“以前来小七孔景区旅游,买票也排队,去洗手间也排队,吃饭也排队,买方便面都要排队,非常不方便。现在在以工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如今大小气孔景区的设施更完备了,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游客体验也更好、更安全。景区承载游客量更多了,作为导游,我的收入也有提高。感谢工行的支持,感谢政府的建设,我更爱我的家乡了。”说着小郭随手捡起景区地上的垃圾,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的家乡、自己工作的热爱,而这些都离不开工行的金融支持。
“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在该支行的贷款支持下,荔波旅游景区不断完善升级,景区旅游人次增长较快,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数据显示,荔波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由2011年的322.4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1108.18万人次,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11年的26.0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10.96亿元。旅游接待人次翻了近3倍多,旅游收入翻了4倍多,在全省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旅游指标综合考核排名第一。旅游业已逐渐成为荔波县的新兴支柱产业,正带动着全县共同脱贫致富,而这些都是由“绿宝石”带来的绿色发展。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走进毕节大方,记者看到,这个拥有奢香故里、古彝圣地浓厚历史的地方处处奏响着城镇化建设发展的乐章。凤山、雨冲……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
将银行的发展与地方发展相融合,支持大方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工行大方支行的发展思路之一。据工行大方支行行长周亚平介绍,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易地搬迁、道路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该支行目前支持的小城镇建设有凤山、雨冲2个项目,共投入资金4亿元,贷款期限为8年。
在凤山乡项目建设现场,周亚平对整个项目情况悉数向记者介绍:“该项目共搬迁总户数490户、人口2000人。目前搬迁户安置社区正在建设当中,其中部分已经交房。目前我们所在的这个社区已经交房,可容纳搬迁户290户、1120人,其中30%是贫困户。你们看,已经有不少搬迁户开始装修自家的新房了。”
贫困户黄道虎就是其中一户。今年3月他拿到新房钥匙之后就立马投入装修。记者从他口中得知,他拿到100平方米的新房子一共花了8万元,剩下都由政府补贴,后期工程审计后再多退少补。如果有旧房拆除,还能人均补贴1.5万元,这样算下来,搬迁户住上新房并不困难。
“搬过来心情特别高兴,爱人在隔壁服装厂就业,每月工资1500元。接下来把房子装修好了,我也准备在附近找工作。因为家里有老有小,现在也能在家附近就业,非常方便。”眼看能住上新房,黄道虎乐得合不拢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凤山乡乡长刘伟告诉记者,在进行搬迁同时,还引进了很多企业,为搬迁户增加就业岗位。按工资80-120元每天计算,半年多的时间里,凤山乡新城镇化建设项目区域已经有部分贫困户脱贫。
这一点,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也得到了印证。在引进企业———毕节市帝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里,48岁的文永会就是附近村的贫困户,她在这里工作近两个月了,目前每个月1000元工资。她告诉记者:“以前靠务农为生,家庭经济困难。后来来到公司工作,在经过一周多时间的培训后,能够很快上手,熟练之后工资会继续增加。现在工作环境好、心情也轻松,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
金融扶贫,工行持续在行动。“下一步,工行大方支行还将继续增强政治担当,突出重点,对焦‘精准’,攻坚克难,将金融扶贫工作质量放在首位,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为脱贫攻坚战落到实处、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工行的力量。”周亚平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信心。
美丽乡村焕发“生机”
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是盘州市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2013年底,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意见指出,通过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力争用5到8年时间,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2017年3月,贵州省出台《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
“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行盘州支行行长董金玉说。她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支行在做好农村环境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出一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可借鉴的工行模式。
据工行盘州支行介绍,该支行近两年先后获批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和“农村环境整治二期”扶贫项目,通过支持2个项目助推当地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美丽乡村项目审批金额为6亿元,已放款5.1亿元、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审批金额为8亿元,已放款0.73亿元。其中,“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具体包括27个乡镇中127个村寨的道路建设、环境设施建设、农村住房改造、户外设施建设、便民设施建设及古村落保护等,涉及贫困人口10万余人。今年内将完成所涉村寨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以及小康寨的建设,以达到提高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及提升农村生态文化的目标。
普田乡啊榔村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所覆盖的贫困乡镇,下辖610户177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4户415人,现有贫困户14户40人)。针对这一扶贫项目,工行盘州支行在啊榔村项目整治中共投入了610万元,包括农户的庭院硬化,串户路、休闲活动广场、停车场、卫生公厕、农户小菜园、花池等设施建设,已于2017年完工。
在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结束后,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2016年,项目业主贵州农林投公司将“红米种植”引进啊榔村,并成立了“啊榔农业示范观光园”。现在,一个占地近1200亩、富有生机的集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为把啊榔村打造成产业休闲观光型村庄,当地按照“把产业做成风景,把风景做成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十米一特,百米一景”的产业布局模式,大幅度提升农业整体效益。以村庄整治开发为契机,以观光旅游生态农业为龙头,带动一、三产业经济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精准扶贫的精品村寨。据了解,农林投公司打造景观河道、环村公路、观景台、彩色自行车道等所用的1200万元资金均为工行盘州支行投放的扶贫项目贷款。
随着工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的建设,村内交通实现了户户通,路路通,原本被荒废的肥沃土地资源和适合农产品种植的气候优势吸引了一批商业投资者,在当地建立了蔬菜种植基地,每年固定用工40人,临时性用工1000余人次,支付劳动报酬400余万元,仅2017年就带动74户、244人脱贫。
啊榔村的贫困户吴启福就是脱贫的例子。之前,吴启福每年只能靠种植点蔬菜去市集销售,年收入只有2540元。后来,随着工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的建设完成后,吴启福在蔬菜基地找到了一份工作。2017年,他的年收入达到了近2万元,顺利实现脱贫。美丽乡村建设既改善农村环境,又帮助脱贫,受到当地人的一致好评。
做大做强做优“顶梁柱”
大中型城市是经济金融资源的富集区,也是工行重要的经营阵地和核心市场。作为工行贵州省分行的“顶梁柱”,工行贵阳分行立足省会巨大的市场空间,坚守本源、耕耘本地,全力服务全省扶贫攻坚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同进步共提升,实现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
“近年来,工行贵阳分行紧紧围绕市政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的目标,重点加大支持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力度。”工行贵阳分行副行长国成向记者介绍说。
截至目前,工行贵阳分行公司类表内外信贷融资余额1432亿元,从“大交通”的公路机场、高铁轻轨,到“大旅游”的民族风情、文化传承;从“大数据”的电子信息、园区建设,到“精准扶贫”的易地搬迁、产业扶贫;从“龙头行业”的电力、磷化工,到“五张名片”的民族制药、地方名品,做到了全方位契合全市经济产业的升级发展。精准对接全市“大扶贫”战略。据国成介绍,该分行金融扶贫业务主要是通过产业促进、带动低收入人群就业、改善居住方向来考虑。“我分行向贵州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提供10亿元异地扶贫搬迁贷款,将业务审批模式进行创新,简化流程,并在信贷资金投放上做到优先配置和低利率;在惠民生鲜超市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助力菜篮子工程按序推进。我们致力于以省会城市的角度辐射全贵州,带动全省88个县共同发展。”
在大数据产业方面,该分行投入近30亿元。其中支持广电云项目建设;积极创新科技型企业融资新模式,与高新区联合推出“科技贷”,为大数据孵化成长提供金融保障,为大数据产业创新赋能打好基础。
工行贵阳分行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重点跟进贵阳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支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特色小镇、富美乡村、田园综合体等。该分行积极落实工总行的行业政策,大力支持贵阳市打造世界旅游名城,以4A级以上自然人文景区为载体,通过“贷款+”等多种创新融资形式,支持青岩古镇、南江大峡谷、阳明文化园等文化旅游项目,融资金额已达到30亿元。
此外,该分行积极跟进当地“千企引进”和“千企改造”工程,大力服务产业发展,做好吉利汽车发动机、汉能移动新能源等项目的金融服务。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双龙临空经济区、小孟工业园等入驻企业提高金融服务。数据显示,工行贵阳分行近三年累计向实体经济提供近500亿元的融资支持,为贵阳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积极努力。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2017年社会责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中国工商银行凭借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成绩和优秀的企业公民形象,获评“最具社会责任金融机构”。体现国有大行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作为工行的重要一级分行之一的贵州省分行,正以多样的金融扶贫实践装扮多彩贵州。2018年6月,该分行被省财贸金融工会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和“贵州省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劳动竞赛先进单位”荣誉。
如今,贵州的新标签在不断更新,更多的独特魅力不断为众人所知。在这片诞生“三变”改革、“大数据”“大健康”产业风起云涌、举办国家级生态文明贵阳论坛的土地上,工行贵州分行人已经踏上新征程,朝着多彩、因地制宜、可持续等金融扶贫发展方向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