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www.zhgnj.com

斗南花市春意闹——昆明斗南花市见闻

“手慢了,有可能拍不到花,手快了,就可能支付更高的价格。一句话,玩的就是心跳!”下午3点30分,云南昆明斗南花市里巨大的拍卖场———“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来参与拍卖的人员已经就位,大家盯着面前的大屏幕,大脑在飞速地运转思考着。“花卉拍卖”是斗南花市的一大特色,每天下午3点左右,花卉拍卖交易市场开始拍卖花卉,多个品种的鲜切花在大屏幕上竞价拍卖,竞价者只需在操作平台上进行竞价即可。


参与拍卖的人员正紧张地进行竞价  本报记者 苏畅 摄

坐落于昆明滇池东岸的斗南是中国花卉产业的发源地,作为中国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占地1020亩,与花卉相关的种苗、盆栽、包装、物流、培训、旅游等商家集群发展,花卉相关业态总交易规模已达每年150亿元,成为中国花卉的“市场风向标”和“价格晴雨表”。

看到如今拥有国内第一条花卉自动分拣流水线、全国最先进的花卉拍卖交易系统、已经初步建立花卉产业标准化体系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谁还能想象7年前的斗南是另一番景象:窄窄的街道,车辆严重占道堵塞,街边一排排的由大棚搭建的简易交易场所,市场内是最初级的批发零售交易,公司也仅仅是简单且单一的市场管理。如今,朝气蓬勃的花卉交易使得昆明这个“春城”越发春意盎然,热闹非凡。

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农发行云南省分行背后的支持。2010年,昆明斗南花卉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与农发行云南呈贡区支行合作,确立做大做强花卉产业的目标定位。从2010年至今,农发行累计投放9.2亿元,为企业种植、研发、流通、交易模式升级提供了资金保障,助力企业完成了由初级交易向花卉拍卖和电子结算的转型升级,而斗南花卉市场也形成联动效应,带动了花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并吸引一大批人员就业。

种花比种菜强多了

“全国每10枝鲜花中就有至少3枝来自斗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副总裁董瑞骄傲地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1983年,当第一支剑兰在斗南被种下的时候,谁也无法想象,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这里会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卉”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花卉类中国驰名商标。

在交易大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叫卖和讨价还价此起彼伏。大厅的二楼是亚洲最大的多肉植物超市,各种各样的多肉植物让人眼花缭乱!记者在北京花卉市场上看到的卖20多元一盆的多肉植物,这里只需要10元就可以拿走3盆。如此低廉的价格背后,花农还能有利润可赚吗?

有一位卖花的阿姨告诉记者:“在斗南靠鲜花致富的人太多了!有的人就靠每天晚上来花市买花,再转手卖出去,每个月都可以赚几万块钱。”在位于斗南花花世界1号馆商厦二楼的蓝月亮花卉店里,记者见到了店老板蓝海儒。蓝海儒是广东人,3年前看到昆明花卉市场的巨大利润空间,决定到斗南扩展保鲜花市场。

与其他家不同,蓝海儒主要经营的是被称为“永生花”的保鲜花品种,它保有与真花一样的水分,使触感上更贴近真花,而又能永久保存他告诉记者,这项保鲜花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在国内市场很畅销。目前蓝月亮店面共120平方米,年营业额能达到400-500万元。

花卉产业作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准扶贫、全面小康方面发挥了产业优势,已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

据农发行呈贡支行负责人介绍,农发行呈贡支行对斗南花卉交易市场的建设投入了巨大支持,从2010年开始建立合作关系,该支行积极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通过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9.2亿元重点支持斗南花卉产业发展。谈及之所以下大力度支持的原因,该负责人说,一是看中斗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二是看中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对花农致富及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最早斗南周边的村民靠种植蔬菜为生,当发现花的价格比蔬菜要贵后陆陆续续都开始种植花卉。”董瑞说。云南拥有种植花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自然环境造就的,海拔高、紫外线强、日照时间长。以玫瑰为例,它目前在斗南可实现全年12个月的生产种植,每年每亩地约产4万支玫瑰。

除了花卉产量、销量喜人外,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在解决当地居民就业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据统计,目前从业人员将近3万人,其中45%是小学文化,是从菜农转化过来的。“带动没有太多文化的村民致富是不容易的,好在他们具备种植蔬菜的基本技能,再加上我们日常的种花技术指导,使花农更好地掌握花卉种植技术。我们公司每天的客服电话都接个不停,咨询花卉种植技术的花农不断。”董瑞说。常规种植水平下,花农平均每亩地一年能带来收入2.5万元。到花卉成熟时期需要人力较多,贫困户纷纷到花田务工,一天工资至少80元。

如今在斗南,一个花卉交易市场带动了一个产业链的发展,花卉园区已发展成为与花卉相关的集种苗、盆栽、资材、包装、物流、培训、旅游为一体的中国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吸引了一大批从事农药化肥等农资售卖、包装物流、盆栽创意设计等人才就业。据统计,斗南花卉交易市场目前有100万花农,依靠种花、卖花,每年可实现人均收入3万元。这也佐证了当地的一句话,“斗南房子盖的好的、条件好的,不是种花的,就是卖花的。” 而花卉种植也以斗南为中心向周边村镇蔓延,目前花卉种植规模150万亩,产量110亿支。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花卉产业走上致富路,农发行呈贡区支行7年的坚守,也成为支持当地支柱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缩影。

据统计,整个斗南花卉交易市场,2017年鲜切花交易额达53.55亿元,共有65亿枝从这里出发销往全国各地。鲜切花日均交易量约1789万枝,日均交易额约1467万元。全年人流量逾753万人次,直接进行交易的参与者中供货商和农户达3万户,合作社和品牌近1000个,经纪人达6500人,发货商近1000家。

打造“花—田—城”特色小镇

2017年1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夜访斗南时提出,要把斗南花市建设成世界第一。为认真贯彻落实总理的指示精神,斗南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积极整合并盘活斗南的“产、城、文、旅”资源,打造具有斗南特色标签的AAAA级景区、全国一流的特色小镇。

2017年8月23日,《昆明斗南花卉小镇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云南省发改委专家组评审。这意味着,随着未来斗南花卉特色小镇的建成,斗南将进一步吸引世界的目光。

根据斗南花卉特色小镇的战略规划,农发行呈贡区支行已与斗南花卉产业园区达成初步意向,在依托斗南花卉产业园区打造全国一流的斗南花卉小镇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根据规划,小镇规划面积约3.62平方公里,其中特色小镇创建面积为2.89平方公里(核心建设区约1.44平方公里),另有辐射区域约0.73平方公里。

记者了解到,小镇建设将紧紧围绕“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全面完成”的总体目标,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将斗南花卉小镇建设成为花卉产业提升的平台,“产、城、人、文、旅”有机融合的空间发展平台,就地城镇化工作的典型实践。

据董瑞介绍,花卉小镇打造将以花文化找“魂”、以镇空间定“型”,整体格局上实现“花—田—城”共融,通过“以花润城”来“彰显历史”。小镇将在斗南社区原址的基础上提升改造,未来将连通滇池万人码头,斗南生态湿地、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三台山旅游文化园区,打造一个整合周边公园景观、人文历史、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旅游资源,形成以花卉为主题,斗南为核心区,联动周边区域的国家级“4A”旅游景区。

在产业发展方面,花卉小镇核心理念是要构建“纵向凸显特色+横向融合衍生”的大花卉全产业链,从交易主导向“交易—研发双轮驱动”发展,远期目标为“交易—研发—金融三轮驱动”,从而形成在整个花卉产业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花卉看云南,云南花卉在斗南。作为“云花”的主打品牌,斗南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当地政府和农发行的信贷支持下,成为了继“云烟”后的第二大品牌。放眼未来,不管是对当地花卉种植,还是斗南未来的发展,都令人充满信心。

看着涌动的人海,五彩斑斓的鲜花,记者不禁赋诗一首:

七彩云南彩云飘,特色产业涌春潮。

春城日日暗香动,斗南花市春意闹。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