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www.zhgnj.com

诚信黑龙江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千百年来,诚信被视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到了商业社会,信用更成为立身之本、兴业之基。

社会呼唤信用体系建设

近日,针对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各部门有了许多新动作。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工信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在京召开中国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工程启动大会,将建立中国追溯专用域名服务平台,促进追溯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成立微商联盟,推动网商诚信建设等6个方面的信用建设。同时,个人征信联合机构“信联”筹建进入实质性阶段,包括首批个人征信试点机构、多家相关行业机构等签署投资意向书,机构筹建已进入实质阶段。

国务院出台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显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中国”网站、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已相继建立,社会化征信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诚信体系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的农村地区曾经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三信”(信用镇(乡)、信用村、信用户)建设,这项工程的主导者是各县市的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如今,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再次被提上新高度。

在产粮大省黑龙江,随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新型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三农”领域的金融需求越发旺盛。要想贷款顺利,“信用户”身份是必不可少的。一旦被评为“信用户”,涉农金融机构就会核发贷款证,满足金融需求就容易很多。


记者与人民银行哈尔滨中支副行长张会元座谈  本报记者 阳爱姣 摄

“实施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评定创建工程前,农户申请贷款经过的环节多,时间长,额度小。创建信用村、信用镇后,信用户可以凭‘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证》到信用社办理贷款。”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副行长张会元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用户贷款时手续简化,只需10分钟就可办理一笔贷款,与取款一样快捷,信用贷款额度由1万元到3、5万元不等。信用户和信用村(镇)还可享受贷款优先、额度放宽、利率优惠等优惠政策。

不仅如此,记者了解到,推行“三信”建设的地方,对信用户的建设还有建档率的要求,所以,90%以上的农户都能得到覆盖。被评为信用户后,诚信与农民的利益密切挂钩,仅利率优惠一项,一户农民一年就可省下利息数百元。

张会元认为,当前导致“三农”贷款难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户自身贷款申请条件不足、农户还款能力不稳定、没有有效担保措施等,因而必须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保证农村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便是题中之义。

早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要“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转眼5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过程中一块难啃的骨头。

“农村、农民的信用体系建设实在太难了。”翼龙贷助理总裁王倩曾坦言,“因为征信基础较弱,对农民的信用信息收集、核准、评估、查询都非常难。符合农村实际的征信产品、服务、信用信息共享交换这些基础工作都是非常紧缺的。”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是事实。”人民银行哈尔滨中支征信管理处负责人王玉凯向记者坦言。因为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信息采集需要的人力、时间成本非常巨大,很难产生金融效益。另外,由于部分群体固有的小农意识导致他们消极对待信息采集,提供虚假信息也时有发生,难以保证信息真实性。信用体系建设推广起步晚、发展慢,农民意识不到信用价值的重要性。此外,农村的民间系统多以口碑相传的方式进行传导,没有固定的记录载体和机构,很难形成系统的信用指标体系。

“如果有畏难情绪,那么真正让农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将无法实现。”黑龙江省金融办主任郎国明说。事实上,在黑龙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试点先行 探索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

早在2013年,“政府主导、央行推动、多方参与、共赢受益”的“克山模式”农村信用体系在龙江黑土地上落地生根,为金融助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第一步是建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第二步是整合政府各部门、金融机构信用信息资源,建立信息采集及更新机制,实现信息的持续更新。同时,建立包括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信用评定组织与工作机制,建立适合当地特点的指标体系和评定制度,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投入,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三信”评定与创建。如今,“克山经验”已成为全国典型,得到大范围推广复制。

为保证“三信”评定工作的有序开展,人民银行哈尔滨中支还出台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农村信用体系试点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为引导,优化货币政策资源配置,充分运用支农再贷款引导各涉农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信贷系统开展了该项评定工作。”张会元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农业项目开发、财政支农资金安排、扶贫资金使用、政策补贴、农村配套服务、信贷政策等方面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倾斜,形成了资源向信用等级较高的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的有效信用对接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进一步扩大社会化应用效果。”张会元说。

随后,黑龙江不断完善克山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信用信息更新机制,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采集与评价方式纳入其中。

2014年,黑龙江省政府印发了《黑龙江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该《方案》要求继续深化克山县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建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开展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涉农信贷的抵押担保范围,推动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增级,同时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应用。

“秧田春雨过,莺燕劝早耕”。从农村金融基层网点返回哈尔滨市的途中,记者经过了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的一片广袤稻田,耳畔灌溉的水声潺潺,农民挥锄劳作的场景美若画境。作为我国农业农村比重最大的省会城市, 哈尔滨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增加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首。在市政府,记者见到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康翰卿。谈及农村金融问题,康翰卿认为:“政府要从政策角度、体制设计上,支持、带动农村金融领域的创新发展”。记者得知,借鉴“克山经验”,哈尔滨市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践中持续“深耕”,不断扩大社会化应用效果。该市以县域为单位,在地方政府的统筹安排下,成立运转有序、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信用信息中心,采集和整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计涵盖农业经营主体基本信息、生产经营、主要收入来源、住房结构等信用信息及法院、税收、缴费等公共信息指标,建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搭建以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共享平台。


记者与哈尔滨市常务副市长康翰卿座谈 本报记者 阳爱姣 摄

在此基础上,哈尔滨市建立起信息采集及更新机制,开展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结合地方实际,不断完善农业经营主体采集指标,整合包括政府各部门、金融机构各类信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持续更新。此外,哈尔滨市依托信息系统开展“三信”评定,扩大应用效果。建立包括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信用评定组织与工作机制,建立适合当地特点的指标体系和评定制度,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三信”评定与创建。依托系统评分开展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乡镇的申报工作,对评定的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进行公示,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乡镇的支持力度。在农业项目开发、财政支农资金安排、扶贫资金使用、政策补贴、农村配套服务、信贷政策等方面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倾斜,形成资源向信用等级较高的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的有效信用对接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使农户信用意识逐步增强。

截至2017年4月末,哈尔滨市已在依兰、延寿、方正、呼兰、双城有5个县市搭建信用信息平台,共采集入库108.9万户农户、88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组织推动哈辖县各金融机构共创建信用户33.96万户,信用村674个,信用乡镇58个。2016年,哈尔滨市下辖各县(市)信用户累计获得贷款额79.2亿元,同比增加了9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获得贷款额8.8亿元,同比增加了0.6亿元,信用户贷款利率平均降低1.5个百分点。

“哈尔滨市将进一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政策法规健全、市场主体覆盖全面、信用信息充分共享、信用服务创新发展、信用监管体制运行良好的信用建设机制,基本建成以大数据为关键支撑技术、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为核心机制的‘信用哈尔滨’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在近日召开的哈尔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市长宋希斌对哈尔滨市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依托平台 推进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支依托县域信用信息系统平台,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开发传统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模型,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价方法体系,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和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信用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支鼓励金融机构将信用评价与信贷投放结合起来,支持和满足守信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目前,部分地区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记者与各银行机构在黑龙江省银监局座谈 本报记者 王仲斌 摄

宁安市财政拿出部分资金作为涉农金融机构保证金,农村信用联社将保证金放大3至5倍用于支持信用评定等级高的大棚瓜果及蔬菜种植大户,以“大棚承包经营权+政府担保”模式向兰岗瓜果种植基地的诚实守信家庭农场、农户及宁安镇周边大棚基地投放贷款1208万元。

大兴安岭地区农商行对评定的信用户给予授信额度提升50%、利率优惠20%的激励优惠政策。尚志市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实行利率优惠,开辟绿色通道、创新信贷模式,降低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的贷款成本。

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任国庆告诉记者:“目前,我行已将‘信用村’建设工作推广至农垦地区,试点开展了‘信用连队’的建设工作。”据了解,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于2012年起正式开展“信用村”的创建和评定工作。经过多年运行和优化,“信用村”贷款已成为当前该行在服务农村地区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为了开展“信用连队”建设工作,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各级分支机构深入各连队,主动入户收集融资需求信息和信用信息,将符合条件的连队,实行整连授信、集中帮扶,并为信用连中的信用农户提供利率优惠、流程优化的“双优”服务,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以邮储银行绥化市分行为例,该分行本着“建一个,成一个,建一个,见效一个”的工作思路,绥化市分行辖内各支行行长带领信贷员走村入户进行调研,与村委会对接,了解当地信用状况,农户种植情况以及资金需求情况。通过信用村建设,解决了以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农户设计科学的融资方案,严控授信关、严把用途关。各支行还向贷款质量良好的村屯授予了“信用村”牌匾,在村内明显地点悬挂,村内贷款户可以享受“信用村”优惠利率,以此鼓励农户诚实守信,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和氛围。3年时间内,绥化分行共建立“信用村”152个,累计向信用村投放信贷资金超9700万元。

截至今年5月末,邮储银行已在黑龙江全省建立了1152个信用村和信用连队,累计放款达45.54亿元,每年为农户节省利息支出7377万元。

在共建农村信用环境方面,农行黑龙江省分行也将其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2010年,该行制定并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信用村评定管理办法》,全省各经营行按照信用村评定管理办法,对信用村实行动态管理、按年复评的管理模式。各级分支行成立信用村评定领导小组,由行长任组长,副行长任副组长,业务管理、客户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负责组织、协调、开展信用村评定等工作。客户经理部或农户部负责信用村具体评审工作。

“对信用村授信主要是对多户联保方式采取一种风险管理措施,同时我行积极鼓励各支行开展创新,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增信机制,提升信用村的内涵与外延。”农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贾勇告诉记者,通过开展金融知识进基层、进乡村、进农户等活动,开展农民法律常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增强农民信用履约意识,有效推动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截至5月末,农行对黑龙江省全辖信用村授信总额为41.4亿元。

2016年是国家实施玉米市场化收购改革元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欧阳平向记者介绍说,为落实好支持玉米市场化收购改革的政治使命,去年他们制定下发了《玉米市场化收购信贷工作实施方案》,以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为抓手,充分发挥基金增信功能,积极支持粮油加工、贸易企业收购。到4月末,共为中粮、象屿等82户企业审批贷款48.04亿元,投放基金项下贷款13.6亿元,贷款额度平均放大9.7倍。通过信用保证基金的杠杆作用,为依托基金支持粮食市场化收购探索了可行路径。去年农发行支持东官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收购玉米5700吨,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余元。

龙江银行也积极探索农业金融服务模式与产品体系建设,推出“两牛一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专属产品——“牧场贷”。针对养殖场建设不同阶段,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资金搭桥、固定资产抵押、生物资产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风险控制方式,盘活养殖场资产,满足养殖场不同周期的金融需求。

哈尔滨银行则在率先尝试“两权”抵押,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方面勇当“急先锋”。早在2016年3月国家“两权”抵押贷款暂行管理办法出台四日内,就向方正县农户发放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成为全国首批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地区融资普遍缺少抵质押物的现状,哈尔滨银行创新差异化抵质押方式。广泛运用基于仓单、存货、动产等权益的质押担保方式;率先开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创新尝试粮食直补账户质押、农机具抵押、地上收益权质押等多种农村地区特有的担保方式。通过扩大农村地区客户融资担保范围,有效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资金不足和贷款难的问题,突破了困扰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瓶颈。

黑龙江银监局副局长李兰表示,该局通过与政府部门密切沟通,与主要涉农银行机构深入座谈调研,共同研究出台指导意见,指导黑龙江省银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开展“信用村(乡)”评选工作。同时,银监局推动将“信用村(乡)”建设成果纳入对县(区、市)政府相关部门、乡政府、村组织的年度考核中,激励乡级政府、村级组织、各有关部门全力参与,合力优化全省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信用状况,盘活信用资源。并且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改变农村地区融资方式,推广“无抵押”整村授信模式,降低农村地区融资成本,破解金融支农“瓶颈”。

在各个涉农金融机构的积极努力下,黑龙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黑龙江省金融办主任郎国明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有33个县(市)建立了县域信用信息中心,共采集入库111.2万户农户、892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信息;全省各金融机构共帮扶创建信用户129.5万户,信用村2359个,信用乡镇207个。2016年,全省各县(市)信用户累计获得贷款额290亿元,同比增加了19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获得贷款额27.5亿元,同比增加了3.4亿元;信用户贷款利率平均降低0.9个百分点。

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虽难必做,它不仅可以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而且会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让农村成为资金“洼地”。黑龙江在全省大规模开展“三信”建设,培育诚信黑龙江这个无价品牌,必将有力推动黑龙江“三农”乃至全省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