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www.zhgnj.com

[特稿]奔跑吧!小伙伴们

过去的一年,编辑部的小伙伴儿们忙碌又充实。

在田间,他们不惧严寒酷暑,倾听农民朋友的心声;在农家,他们认真采访,反映广大群众的诉求,真正成为信息的传递者。

正是秉承着这份热情与真心,他们采写出大量真实感人的报道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正是这些报道见证了《农村金融时报》的成长与成熟,留下了多个精彩的瞬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新的一年已经到来,编辑部的小伙伴们定会继续以读者需求为中心,通过不懈努力,行走中国,讲精彩故事。



金融改变生活


本报记者 苏竞翔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山下的尼山水库犹如一颗明珠,在冬季里为缺乏生机的四面山坡增添了许多灵动。

山东曲阜尼山,这里是孔子的诞生地。当地几乎人人都能能绘声绘色地讲一些有关孔圣人小时候的神奇传说。他们同样津津乐道的,还有这两年山东农信的金融服务所带来的生活变化。

助农服务点管理员卢正宗

从乡间公路拐入宫家楼村,车在第一户人家的门前停下,门侧挂着“宫家楼村助农服务点”的木牌。

走进门,宽敞的大厅左侧用金属栅栏隔开,及胸高的柜台后面,是两张办公桌和一台“农金通”。房子的主人叫卢正宗,金融助农服务点管理员是他的另一重身份。

“以前存钱取钱什么的都要到镇上的农信社,三四十里地,除了自行车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卢正宗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宫家楼村是尼山镇42个行政村中最偏远的一个,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对留守的儿童和老人而言,要到镇上去办理银行业务很不方便。

2011年8月,曲阜农村信用社把金融服务带进了宫家楼村。

他们与村委会签订协议,由村委会通过选聘的方式,在卢正宗的家里建起了助农服务点。随着“农金通”设施的进入,存取款、转账、查询、缴费以及惠农补贴的领取等一系列基础金融服务从此在村里就可以完成,而附近村庄甚至与宫家楼村相邻的邹城和泗水的村庄的居民也可以来这里办理。

“去镇上的营业厅太远,还要排队,”一位正在办理取钱的大爷转过身来告诉记者,这里不用排队,晚上有急事需要钱也随时可以来,“像我们这些年纪大的经常忘记密码,现在在这里就能挂失,多方便。”

这位大爷刚办完,另一位大爷手里拿着一沓钱走了进来,“这是我早上卖猪的钱,赶紧存起来,搁家里怕被偷。”卢正宗仔细清点了两遍,和大爷确认了数目和存期,开始熟练地在“农金通”上操作起来。

“我来取水库移民补贴。”又一位大爷走进助农服务点。

短短几分钟,卢正宗就为3位村民办理了业务。

卢正宗告诉记者,他曾经当过7、8年的代课教师,后来在家做起了水泥加工,村里人对他都非常熟悉。自从他家成了助农服务点,村民们随时有需要就会来办业务,人多的时候,大家就在他家的客厅坐着边聊天边等。

“做代课教师那会儿,一个月才赚50元钱,现在给农信社做管理员,收入跟着交易笔数走,一个月能挣1、2千元。”卢正宗说,自从做了管理员,他对自己最大的要求是细心,不能有一笔出错,“出了错信誉就会打折扣,人家就不敢来这儿存钱了”。

像宫家楼村这样的助农服务点,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设立助农服务点17545个,布设“农金通”、pos等各类电子设备29.2万台,电子设备覆盖率达98.2%,ATM覆盖率达通过农金通发放各类补贴金额近300亿元,惠及8200多个行政村、社区,覆盖全省1000万户人口。

养猪致富带头人席福田

普惠金融的意义,不仅在于让金融服务的空白点得以填补,同时,也在于让那些曾经因为缺少资金而无法实现理想的人重新获得希望。

“这一排猪舍是待产的母猪,那一排是产完崽喂奶的,再那边儿是沼气池……”腾达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席福田自豪地带着记者参观自己的养猪场。

曾经只是个做小买卖的席福田从2000年开始干起了养猪,慢慢地,他开始意识到专业化规模养殖的重要性,于是在2007年领着53户同村的农户一起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几年工夫,养殖场的存栏量已经达到了目前的1500头,这在尼山当地是数一数二的规模。

“一开始7、8千元的贷,到后来越贷越多,今年在信用社的贷款已经达到了80万元。”如今虽然成了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席福田并没有忘记,伴随自己这一路走来的,还有农信社的资金支持。他告诉记者,除了建猪舍,养猪的饲料和卫生防疫投入也很高。平均一头猪的成本在1300元,按照目前的存栏量就需要将近200万元的资金投入。“今年的市场价格不太好,但我看好明年的行情,资金上还得依靠信用社的支持。”他信心十足地说。

有了农信社资金的保障,通过合作社的专业化运作,席福田带着社员们一起致了富。不仅如此,养殖场产出的沼气还免费向本村居民家供应,改变了这里原本依靠木柴烧火的生活。截至11月末,全省农信社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89.5亿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7766万个,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全天候、零距离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山东省农信社在践行自身目标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惠农通”新感悟


本报记者 张艺良


2014年4月,我跟随中国农业银行到辽宁省采访调研一个“金穗惠农通”服务点。

这次遇到的采访对象是一个非常健谈,对惠农通业务很有感悟的农家店老板娘,这令我感到欣喜。

通过她的回忆,我了解到,最初农行要在小店安装转账电话,一般店主是非常不乐意的,感觉给自己添了很多麻烦。但不久以后,她就发现了优点。

因为村子里只有这一个点,村民来惠农通机具上取钱、汇款后,一般都会顺便买一些东西,大大促进了小店的货品销售。

同时,因为农行对她进行了一些业务方面的培训和介绍,这个老板娘俨然已经成为村里的金融专家了。夏天乡亲们在店门口乘凉、聊天的时候,她便充当起了村里的金融顾问,因此还积累了不少人缘。

更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她告诉我,村子里只要有人结婚要收礼金或刚卖了粮食,她就会立刻通知最近的农行网点派人开车来收现金。这一个小小的农村小卖部俨然成为了一个具有部分功能的银行小网点。

在过去,我对“惠农通”的了解,只是更多地停留在数字层面,农行发了多少卡、布放了多少机具,只是明白这个机具能够让村民在村子里取上钱、汇上款。却从不曾想到,一台机具发放的背后,能够有这么多鲜活的故事、有那么多衍生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让我深层次理解了农行为什么要在农村不惜成本地推动这样一项费时、费力却在短期内不见收益的工作。

这些隐藏在枯燥的、死板的文字材料背后的内涵,被这次采访中所听到、看到的鲜活的故事彻底的激发出来了。让我对这样一项已经关注、跟踪了好几年的业务有了一个全新的深层次了解,从而看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在定西的山村里


本报记者 王彦林


甘肃定西,是西部的马铃薯之都,其生产的马铃薯闻名国内。不过,迄今为止尽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定西仍算不上一个经济发达之区,尤其是农村生活水平还十分有限。怀此初衷,我踏上了下乡的采访之路。

到了定西,透过车窗,连绵不绝的大山映入眼帘,人们还在一切可以种植的地方进行耕种,放眼望去都很难看到一块平坦的地方。特别在渭北,大部分土地是黄土梁峁沟壑区,十年九旱,粮食产量极低。

由于村里的交通不便,我到老张家时已接近下午五点。抬头细看,一排新房,亮亮堂堂,几个孩子好奇地从“大门”里探出头来。

因时间近晚,差不多是山里人的吃饭点了。和主人一阵寒暄,过后就家长里短地聊上了。不一会儿,晚饭备齐。在小方桌上,有西瓜、馍馍,另有一些炒菜,用几只蓝边白底圆盘盛着。女主人边切西瓜边说:“我们也没有好招待的,不要嫌弃。”她和我客气了几下后,便说开了。

从她的话里得知,家里目前有10多亩地,由于靠天吃饭,仅凭种地难以致富,再加上这两年收成不景气,连修房时借的外债也还不上。“我们和儿子商量后,又养了10只羊。借的钱嘛,慢慢还。”老张信心满怀,一点也不担心。此时,女人插话说现在不像以前就知道“死种地”,人们的心眼活泛了,大家都在设法“挖家财”。

然而令老张高兴的,还是他儿子办的红火的副业。为此,他还带我去了儿子开的日用小超市。一路上边走边聊:“我们是庄稼汉,没大头脑。年轻人不一样,想法多,有闯劲。”他家因信誉好,在信用社贷了8万元资金,养羊、搞副业都有了现金保障。

当我来到超市前时,面颊微显黄色的儿子正忙着整理货物。“我还想扩大养殖规模,走多元化致富路。”看来儿子的思路比老张宽多了。

面对我的提问,儿子还发表了一番高论:“老百姓想增收,必须拓展经营面。”“对我家来说,最想做的就是把现在的光景过好,多赚钱。我的指望就是养羊和经营超市了。”此时,老张坐在角落的一把椅子上,默默地听着,看得出来他沉醉在了自己的致富梦里……



甘肃定西,是西部的马铃薯之都,其生产的马铃薯闻名国内。不过,迄今为止尽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定西仍算不上一个经济发达之区,尤其是农村生活水平还十分有限。怀此初衷,我踏上了下乡的采访之路。

到了定西,透过车窗,连绵不绝的大山映入眼帘,人们还在一切可以种植的地方进行耕种,放眼望去都很难看到一块平坦的地方。特别在渭北,大部分土地是黄土梁峁沟壑区,十年九旱,粮食产量极低。

由于村里的交通不便,我到老张家时已接近下午五点。抬头细看,一排新房,亮亮堂堂,几个孩子好奇地从“大门”里探出头来。

因时间近晚,差不多是山里人的吃饭点了。和主人一阵寒暄,过后就家长里短地聊上了。不一会儿,晚饭备齐。在小方桌上,有西瓜、馍馍,另有一些炒菜,用几只蓝边白底圆盘盛着。女主人边切西瓜边说:“我们也没有好招待的,不要嫌弃。”她和我客气了几下后,便说开了。

从她的话里得知,家里目前有10多亩地,由于靠天吃饭,仅凭种地难以致富,再加上这两年收成不景气,连修房时借的外债也还不上。“我们和儿子商量后,又养了10只羊。借的钱嘛,慢慢还。”老张信心满怀,一点也不担心。此时,女人插话说现在不像以前就知道“死种地”,人们的心眼活泛了,大家都在设法“挖家财”。

然而令老张高兴的,还是他儿子办的红火的副业。为此,他还带我去了儿子开的日用小超市。一路上边走边聊:“我们是庄稼汉,没大头脑。年轻人不一样,想法多,有闯劲。”他家因信誉好,在信用社贷了8万元资金,养羊、搞副业都有了现金保障。

当我来到超市前时,面颊微显黄色的儿子正忙着整理货物。“我还想扩大养殖规模,走多元化致富路。”看来儿子的思路比老张宽多了。

面对我的提问,儿子还发表了一番高论:“老百姓想增收,必须拓展经营面。”“对我家来说,最想做的就是把现在的光景过好,多赚钱。我的指望就是养羊和经营超市了。”此时,老张坐在角落的一把椅子上,默默地听着,看得出来他沉醉在了自己的致富梦里……



花菇,就是皲裂脸的香菇


本报记者 李晓


9月的平泉,秋高气爽,空气中微微有些凉意。当时,我跟随“中和农信寻根中国小额信贷的力量”寻访团到达河北平泉,走访小额信贷扶持大棚蘑菇种植情况。

一走进田地,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蘑菇棚错落有致。这里的蘑菇棚与我常见的有些不同,一个大棚里整齐并列了好多个小棚,小棚是由一层塑料薄膜撑起的一个圆拱形的空间,里面培育的正是蘑菇。菇农们还在大棚外面罩上一层淡蓝色的编织物质地的遮阳棚。秋日午后的阳光洒落进来,透过遮阳棚的缝隙,稀稀落落的,与黄土地、塑料棚,形成了一幅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光影婀娜的水彩画。

蘑菇棚里技术人员正在给菇农们做培训。与专业性强的技术培训相比,我对塑料棚里的蘑菇更感兴趣。这个大棚种的都是香菇,我蹲在一个塑料棚门口往里瞅,刚刚长出小脑袋的香菇特别萌,好想用手去摸摸它。

我突然发现有一个香菇长得特别像花菇,指着它,欣喜地对旁边一位老农说:“你看,那个香菇好像花菇,可以充当花菇卖了。”老农哈哈笑着说那就是花菇。我有些费解,香菇和花菇应该是蘑菇的不同品种吧,而且超市里卖的花菇可比香菇价格高。

技术人员解释说,花菇是现代化生产发展起来的一种食用菌新秀。它是香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自然条件,人为的改变香菇的正常生长发育,使菌盖形成褐白相间的花纹后形成的。他告诉我说,花菇,就是皲裂脸的香菇,没保养好皮肤的香菇身价反倒更高了。

听了解释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一个菌袋上的香菇根据其“长相”分成不同级别,最高的是花菇,还有香菇、菜菇等。有的用来出口创汇,有的做成蘑菇精粉或者是方便面里的配料,总之都会物尽其用。

这次采访对于蘑菇的知识了解的真不少,还看到好多新品种。其实每一次采访都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收获,这次采访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当地农民身上那种隐藏在谦逊背后透出的成就感。一位大姐告诉我,她的蘑菇全都卖了,有50多万元。这些钱即使在大城市里也不是个小数目,可以算是年薪收入较高的一族了。


见证夏收麦客


本报记者孙金霞


2014年6月初,我去河南内乡县采访。河南省是小麦主产区,很早以前,约30万麦客,在收获季节携带镰刀,走出贫困农村地区,用双手赚着微薄的血汗钱,同时也支撑着这这片土地山小麦种植业的向前发展。

在内乡县的路上,随处可见一辆辆大型收割机呼啸而过。晚上10点左右,在公路旁,我们见到了来自陕西渭南临渭区的郗棚,他和哥哥、嫂子和媳妇已经在路旁停好了收割机,正准备在刚铺好的临时地铺上休息。他告诉我们,由于今天没有赚到钱,只有在路旁休息了,只有哪天生意好了,才能找个宾馆洗个澡、好好睡一觉。“虽然赚钱少,每亩少赚点,辛苦点,就怕操作中遇到什么事儿,遇到事儿,辛苦就白费了。”郗鹏说。

为了安全,郗鹏也曾经买过财产保险,可是理赔成了他头疼的事情。对于麦客来说,抢收之际,没有时间忙活理赔的事情。

一位白天操作时烫伤腰部的麦客躺在临时铺好的地铺上,一直在呻吟。由于离开家时,他身上没有带太多的钱,无法去医院治疗,只能让一起来的同伴临时帮忙处理下伤口。6月的天,正是炎热的时候,伤口若是没能及时处理,肯定会发炎。这辆机械的主人也参加了互助保险,虽然烫伤的麦客不在保险之列,但陕西省农机互助保险跨区作业服务小分队的工作人员看到这种情况之后,还是很快帮他们理赔了。

麦客们由于工作时间短暂而集中,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无论肇事者,还是受害者,都将对双方家庭造成难以承受的灾害。麦客在保证小麦的颗粒归仓,谁又来保障麦客的人身安全、作业安全和机械安全?

经过这次深夜访麦客,我终于了解了麦客们的生活和他们需要保障的心声。


我的第一次采访


本报记者 戴蔚珑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而我作为记者的第一次是去宁夏采访小额贷款的情况。

在接到采访任务之后,我既兴奋又忐忑,生怕错过了有价值的信息,又担心准备得不够充分。

飞机落地后,宁夏惠民小贷公司的董事长龙治普就带我们来到了公司。很快,调研专家就和龙治普攀谈起来,从公司的营业范围,谈到成功运营的经验。

为了真正了解小额信贷在盐池县这一宁夏较为贫困的地区是如何运作起来的,我们第二天便乘坐汽车前往当地青山乡雷记沟村的金雷家庭农牧场。

汽车行驶在地广人稀的草原上,到处都是起伏的山丘,灌木丛生。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的信贷推广员每天要骑着摩托车奔驰于草原上,往返于各个农户之间。

农牧场的女主人热情地招待了我们,而男主人则略显拘谨地介绍着农牧场的经营情况。通过交谈,得知他们一年的收入能达到几十万,日子过得十分舒心。信贷推广员郭振莲显然比户主还要了解他们的贷款情况,每当户主对我们的问题显得有些茫然时,她便充当了我们之间的“翻译员”,让采访变得顺畅起来。

离开牧场,我们又来到了花马池镇深井村的一处活动室里。这是信贷推广员和每村的信贷户经常开会的地方。原来,为了让双方都能经常交流,公司在每个村都建立了活动室,每个月都要开例会。

围着并不十分崭新的活动室转了一圈,我发现活动室地方虽然不大,却“五脏俱全”。有日常开会的桌椅,有小黑板,还有话筒和音箱,在墙上还贴着村组考勤考核制度。第一次采访,我不但体会到了在这样相对贫困的村庄开展小额信贷的不易,更看到了这些穿行在草原上的信贷员的踏实和努力。


村民眼中的资金互助部


本报记者 郑英英


“现在的生活比前几年好多了,但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这是我第一次采访时遇到的一位农民朋友对我的倾诉。她对她们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正是她的这份热情与期望,让我对记者的责任有了一份更清晰的认识。

炎热夏天,我们来到了这个位于河南兰考的国家级贫困县。简约的办公环境和屈指可数的办公人员,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印象。通过和互助部工作人员的交谈,我们了解了互助部的成长历程、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并真切的感受到一个基层机构做普惠金融的决心。

杨平,一位兰考县南马庄村八组的普通村民,也是资金互助部的社员。她告诉我们,土地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自有土地和流转土地加起来一共26亩。所有土地主要用于种植水稻、玉米或者小麦,今年种植的水稻品种是合作社的“方欣1号”和“黄金晴”,采用的是合作社的六统一管理方法,买卖不发愁。大米收获后卖给合作社,在市价的基础上还有加价,卖完大米的钱款直接存在互助部,一条龙服务,非常便利。

当她兴奋地向我们展示家中得益于参加互助部所增添的一辆四轮车时,让我看到了互助部在一点一点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还想再流转土地,但是由于家里劳动力就是我和我老公,精力不够,互助部今年引入了植保机器———微型打农药飞机,既省劳动力,效率又高。等到合作社全部实现机器化作业,我们俩就再流转几十亩地。”她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信贷员的一天


本报记者 张晓玮

作为一名记者,我平时总是采访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没想到也能有一次机会,去体验一把信贷员的一天。

跟随中和农信的工作人员前往河北阜城的路途并不太顺利,抵达目的地时已经是下午两点了。在路旁的农家乐里匆匆解决了晚点了许多的午餐后,我们在中和农信阜城县农民自立服务社了解了一下当地的情况,好准备第二天的采访活动。

带领我们体验信贷员工作的大姐名叫庄淑红,从事小额信贷不过3、4年的时间,业绩始终排在前列。她大概40多岁的年龄,衣着干净利落,待人随和亲近。

一大早和庄淑红8点见面时,才知道她已经工作了两个小时了。农民们下地劳忙的时间很早,所以必须要赶在他们吃早饭之前上门服务。这让我多少有些汗颜,原本以为自己能够轻松胜任信贷员的工作,没想到一开始就没能跟上正常的工作节奏。

等到抵达村子的时候,之前挥不散、抹不开的雾气已经慢慢散了。村子里虽然鸡犬相闻,但却少见什么人影,农民们已经在农田里劳作了。而在路边、村口和村民的大门前,堆起了高高的玉米、棉花壳等。金灿灿的黄和白花花的雪,这是丰收染上的色彩。

正在好奇怎么没太多人时,庄大姐熟练地打开了自己制作的宣传小额信贷的大喇叭,然后招呼我们也拿着宣传资料走家入户地介绍小额信贷、金融诈骗防范等相关基础金融知识。一开始大家还都有些不好意思,但慢慢地就放松下来,因为迎接我们的不是好奇的围观目光,而是希望得到金融知识的期待眼神。

一路走到了需要收取贷款的客户家中,她们已经早早地把钱汇总到了五户连保的小组长手里。借款农户将所还款项交到小组长手中,小组长查点清楚后再交给信贷员,信贷员查验正确后给出收款凭据。这一系列的动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繁琐。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总会有所疏忽和漏缺,而庄大姐始终笑眯眯地在旁边为我们“保驾护航”。

熟悉了这一连串的程序后,一开始的新鲜感就慢慢散去了,随之而来的是无法忽视的疲惫。一个上午下来,我们重复了20多次这样的过程,每时每刻都要集中注意力,因为经手而过的,不仅仅是农民们所还的欠款,还有她们自己的诚信和对我们的信任。

从早晨8点到下午6点,我们跟随着信贷员走访了一天的农户,感受着他们工作中的每一份辛劳。这是散落在田埂中的脚步、蔓延在乡村小道上的车辙、发放收取贷款时认真数钱的手指和信贷员们在面对农民时的真诚微笑,这不止是对小额信贷,也是对农村金融的坚守。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