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在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任职9年来,通过不断创新思维,带领四川农信从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转型,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四川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他过人的胆魄与见识以及独到的见解给《农村金融时报》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农信社要“猛上台阶”
“我们的存款量超过了河南河北。”王华自豪地告诉记者,“从人口来说我们不该超过河南,经济上不该超过河北,从GDP总量讲,两个省都不该超过。原来我们的规模排在全国第七,效益排不上名,现在的规模和效益都在全国第五。”
王华刚上任就提出农信社要“猛上台阶”,这个理念,在当时的银行业可谓石破天惊。
为啥要“猛上台阶”?王华解释说:“目前农信社资金成本较高,人力成本也高,但国家允许我们利率上浮,因此在除掉成本之后,还有大约三个点的利润。利润就是规模乘以这三个点,固定成本是锁定的,规模越大,利润越大。”
据介绍,目前四川农信社可支配资金三千多亿元,超过了当地几家股份制银行的总和。“我们连续几年的存款都以一千亿元的速度在增长,今年1-9月份都是1900多亿元,今年突破两千亿元是比较轻松的。”王华说。
规模扩张总会带来风险的聚集,对于这一点,王华并不避讳。
“当前是我们面临困境的一个时期,经济下行,结构调整,虽然表现在实体企业,但实际上影响在我们金融。原来的潜在风险现在集中暴露,原来没有风险的现在也出现了风险。”王华说,“所以今年我们也做出了调整,讲究稳中求进。”
王华认为,银监局很重视监管指标,但农信社更加重视实实在在的利润。“因为监管指标不一定准确,”他说,“我们要把风险分散在大量的农民和企业身上,风险分散了,不良贷款率就会降低,利润上去了自然安全也有保障。”
据悉,截至10月末,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10399亿元,比年初增加22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334亿元,比年初增加636亿元;不良贷款实现了“双降”,经营效益稳步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发展趋势良好。
把知识转化为见识
作为领导者,王华十分重视教育培训给员工带来的长远裨益。入社以来,王华组织了大大小小多次培训,不仅包括国内培训,还把眼光投向了国外。
“我们大部分高管都出过国,我们甚至去过哈佛大学听课。”对一家农信社来说,这样颇具远见卓识的培训十分少见。
“我一直觉得身为领导,有见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要化为力量需要有‘见识’这个桥梁。”
“越是落后的组织,越要出国,越是要多长见识。”王华解释说,“虽然很多别的金融机构也有培训课程,但他们大多是在自己的培训中心,可能也是请的同一个教授来讲同样的内容,但是没有离开自己这方地盘。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见识,因为地域的差异,你对知识的理解度就不一样,所以我们还是鼓励要走出去。”
王华表示,出国学习和考察使干部们开阔了眼界,带回了很多有价值、有远见的发展思路。通过出国考察,王华打开了小农经济的思维局限,开始向规模化、产业化谋发展。“我们去国外看到他们的农村早已是规模化发展,一家人可以经营一千多亩土地。农民只是一个管理者,他只需要计划和操作,一个电话就可以让各种服务公司帮他插秧、浇水、施肥。”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土地收益担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也正在推出,这些都需要靠政府确权,建立交易市场。四川湿润的气候最适合发展酿造业,如果可以围绕酿造业实现规模发展就能突飞猛进,这当中会给我们农信社提供很大的空间。”王华说。
科技支撑农信转型
王华告诉记者:“我们出国考察,国外的银行都已经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大厅,只有小小一间,因为很多设施已经很完善,大家可以自助办理业务,不需要那么大的银行、那么多柜员。”
鉴于此,四川农信社今年加大了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拿出20亿元建成了新一代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只要是通网通电的地方就可以方便地办理业务。
早在2011年9月,四川省联社就选定了21家具有代表性的法人机构启动了流程银行建设试点。由于全系统对流程银行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很高,试点机构范围后来又扩展到30家。
所谓流程银行建设,就是在流程设置中不再围着部门转而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小银行+大平台”则是这一战略转型阶段性目标,就是将四川省联社作为大平台专注打造中后台服务功能,将市县农村信用社(农合行、农商行)法人机构作为小银行专注打造前台营销和风控功能,形成两级法人联动机制。
所谓“+”,按王华的解释就是有机联结:人的联结、机制的联结、服务的联结。仅仅试点两年多,“+”的效应便开始显现。四川省联社设立了电子银行中心、融资清算中心等新的服务市县农村信用社的部门,有效促进了市县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发展。在此技术支撑下,广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宜宾翠屏农村商业银行等市县农村信用社(行)全速前进。
目前,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已初步建立起由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短信银行、电话银行、客服中心、转账电话和自助终端等10余个载体构成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