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www.zhgnj.com

农民“安顺”万事兴

因为贫穷,贵州省安顺市50多万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空巢老人、分居夫妻、留守儿童,农民工们既要挣钱养家,更思念家中亲人。谁能为之解忧?谁来承载他们的梦想?服务跟着农民工走,贵州省安顺市农村信用联社走出了一条金融服务农民工的新路子

本报记者 刘海法 钱玉华 谭丽
  编者按:农村金融服务搞得怎么样,农民最有发言权。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五部委关于在新闻系统大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部署,本报从即日起开辟《农民眼中的金融服务》系列报道专栏,意在通过记者在农村金融领域第一线的深入采访,以广大农民的视觉和对农村金融服务的亲身感受,来反映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难点和前景,表达农民的心声。
  在火辣辣的太阳直射下,石子和沙土混合在一起的、通向安顺市镇宁县城关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的路显得更加凹凸不平、坎坷难行。其实在当地人看来,从农家步行过去几里山路并不遥远,但记者抵达园区时已是汗浸衣衫。
  虽然以加工水晶饰品为主的整个园区的建设目前看上去既不规整也不完善,但在这里工作的返乡农民工周芬芬却对记者说,回乡解决了夫妻长期分居之苦、长途迁徙之累,在家门口创业,心里很踏实。
服务跟着农民工走
  安顺市是贵州省贫困地区,全市五县一区中就有4个县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全市总人口267.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6.78万人,在外务工人员50余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9.1%,每年外出务工收入达50多亿元,是安顺市农民增收脱贫的主要途径,务工收入占农村经济收入的40%以上。
  5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他们中间有许多人不会填写汇款单,不会到银行存款;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拿到应得的报酬,甚至受到各种各样不公正的待遇而无处讲理,他们是弱者。
  5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牵涉十几万个家庭,这些务工者,短者一年多未回一次家,长者10年未回过家,老人翘首等待,妻子(丈夫)倚门而望,儿女泪湿衣衫。
  5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家无壮丁,惟有老幼,田怎么耕?秧怎么插?稻怎么收?农村经济怎么发展?
  贵州省联社安顺办事处主任胡良品,这位来自安顺农家的孩子,对农村、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也不断地探寻着怎样为农民工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为了更好服务安顺市“三农”和帮助农民脱贫解困、创业致富,2006年,贵州省联社安顺办事处以紫云联社为试点,派出人员到农民工聚集地为其提供面对面金融服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安顺市农村信用社成立服务中心提供了一定的借鉴。2008年初,安顺办事处整合全市农村信用社资源,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率先成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尝试“服务跟着农民工走”全新模式,为农民工提供贴身服务。
  “过去贵州的农民工外出找不到工作,现在都成了香饽饽。”安顺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主任段应安向记者介绍说。外出到江苏吴江打工的安顺农民谭勇,在到一家印染厂应聘时,厂方一口回绝说:不要贵州农民工。谭勇拿出了家乡农信社给他授信5万元的《信用评级证》,厂家改变态度招其进厂,谭勇很快成为该厂的部门经理。
  服务中心把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与家乡农村信用社开展的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等级评定结合起来,一方面解决了农民工外出“贷款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培育了外出农民工的诚信意识,使诚信农民建设不留“死角”。在安顺外出的12万户农民工中,信用农户达10余万户,占安顺市外出农民工的80%以上,安顺农民工成为贵州籍农民工在省外务工的一张靓丽名片。
  记者在安顺农村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全国服务版图上看到,福建泉州、广东东莞、浙江慈溪、浙江浦江、云南昆明、江苏无锡、北京昌平等7个服务点红旗飘飘,中心先后在全市各县(区)联社抽调19人到各服务点为农民工提供金融、维权、就业等服务。
  “2010年7月6日,晴天,福建泉州服务点。今天又有一位老乡来汇款了,我们又重复昨天的讲解,教他怎么学会信用社的汇款业务。他是平坝县齐伯乡桃村的,想把钱汇到家里去盖房屋,又不知道咋办理。最后我们带他到当地农村信用社办理汇款业务。当问他要联系方式时,他的回答让我吃惊,又是一个没有用上电话的农民工。”这是福建泉州服务点工作人员张晓伟写的数10篇日志中的一篇。服务中心的书架上整齐地陈列着厚厚的30本日志,记者翻阅计算,每本大约有100篇。杨兴旺、甘斌、邓忠沙、江泽飞、李雪松、甘虹……按照服务中心的要求,他们在各自的服务点每天以日志的形式记录当天的工作情况,点点滴滴,情真意切。为了使外出农民工能有一个温馨的“娘家”,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千万里追寻着同一个梦想。
  在中共安顺市委的精心指导下,今年年初,成立了中共安顺市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委员会,分别在广东东莞、福建泉州、浙江浦江、云南昆明、江苏无锡和镇宁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立党支部。通过支部收集农民工信息526份,联络党员129人;收到入党申请书87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2人;建立党小组32个;在“四帮四促”活动中帮扶194户农民工返乡创业。不断完善“党委+服务网点+党支部+农民工党员+联络员+农民工”的管理服务新模式,逐步把各支部建设成为更具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党组织,将支部打造外出农民工党员及外出务工青年积极分子的家,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到农民工群体中,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以党建带团建,促进党群关系的良性发展。
  安顺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正是以这样的金融“小”服务,做出了改善民生的大效益,他们为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倾尽了全力。
产业跟着农民工走
  在为农民工提供金融帮扶的过程中,服务中心积极宣传和介绍贵州的发展变化、安顺的发展规划及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逐步引导有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以镇宁返乡创业园为代表,西秀七眼桥、旧州、镇宁江龙、关岭永宁等加工、种植、养殖创业示范点。
  普定猴场乡的杜辉外出务工已10多年。提起家乡,杜辉激动不已地说:“小时候家里很困难,是全村人的支持才得以度过一个个难关。现在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为我们这些外出农民工提供信息,帮助我们回家创业发展。”
  平坝县的杨德荣表示,只要有信念、有梦想,就有成功的机会。“我的梦想是好好学习技术,回去得到金融支持,带领家乡人一起共同致富。”
  “农村信用社已为农民工量身打造了创业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农民工困难救助贷款等信贷品种。‘服务跟着农民工走’、‘金融支农’永远是农信社不变的宗旨。”贵州省联社安顺办事处主任胡良品一席话让农民工充满信心。
  “我们需要资金,农信社送来;我们需要管理,服务中心解决。还有许多是他们职责之外的,如园区农民工子女入学、老人看病等,他们更像园区的村长,没有他们不管的事。”机器轰鸣声中,从浙江慈溪打工回乡的伍佰芳大声告诉记者。她从浙江直接把2组机器带回了园区,与4个家人一起开工已有一个多月。
  一粒粒用于装饰灯具的闪闪发光的小水晶饰品,经过机器的打磨和碾压,从伍佰芳灵巧的手中滚落归位。虽然工作过程中粉尘飞扬,但伍佰芳始终笑吟吟的,她说农信社给园区农民工量身定做了“恋乡富”小额贷款,一般额度在10万元之内,最高信用贷款能贷到30万元,完全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伍佰芳粗粗算了一下账,刨去各种开支,她这2组机器一年能净赚十几万元。
  “他们的心真的像水晶一样,整个创业园区至今都是农信社在支撑着,事无巨细,我就是冲着他们的服务来的,为了他们,我也得在这儿坚持下去。”从浙江带了80台机器、跟着安顺农民工过来园区创业的黄老板说这番话时眼里泪光闪闪。作为一个外乡人,他同样享受到了均等化的服务,安顺农信社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有效解决了农民工金融服务缺失的难题。
  在园区农民工的眼里,任何服务都在始终跟着他们走、围着产业转,而在他们心里,则充分感受到了组织和品牌的力量。现在服务中心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他们利用设在外省的7个服务点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学技术、学管理、学文化、学文明,再引回来支持家乡发展,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构建和谐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已返回安顺加工水晶的农民工达265户(其中浙江投资商6户),投资7969万余元,带动3700余人就业,预计年产值1.2亿元。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亿万农民工牵连着亿万个农村家庭的生活和幸福,为广大的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让他们走出去放心挣钱,带技术、资金、新的理念回家创业,是农民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农村金融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已提拔为安顺市镇宁县委副书记、兼任贵州省联社安顺办事处主任的胡良品深情地对记者说。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