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时报-农金网四川讯(通讯员郑年孝 潘兵 潘欣)“幸好有农行贷款支持建立起来的大棚,彻底解决了硒李夏季裂果的后顾之忧。”时下,春回大地,走进位于四川达州万源市魏家镇楠木坪村的万源市巴山硒李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园,盛开的李花将整个山村装扮的分外靓丽。“这些大棚为硒李上了一道保险,不然还得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该合作社负责人王米友指着不远处的大棚说道。
硒李基地盛开的李花
“听说一月初,你荣膺了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提及他受到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表彰时,王米友特自豪地说,当初来万源第二次创业,没想当全国先进,最大心愿是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据介绍,目前合作社成员已达到了1975户,硒李种植全覆盖了万源市魏家镇的7个行政村,面积达到了6630亩,年产值达到了3000万元以上,引导魏家镇为中心的3万余人就地就业,其中长期就业的贫困户人口28人,入股分红贫困户98户,村民户年均增收高达3860元,过上了幸福生活。
孤身乡村创业
15年前,作为一个浙商,王米友在河南洛阳一个企业持有股份,从事有色金属矿业开采。期间,结识了万源市魏家镇楠木坪村的务工人员赵仕友。作为企业员工赵仕友勤劳、好爽、耿直等特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交流中,他了解了万源曾经发生过彪炳史册的“万源保卫战”,产生了一种好奇:“大巴山究竟是个啥地方”,养育出像赵仕友这样的优秀农民工?
那年新春佳节,跟随赵仕友,王米友来到了万源市魏家镇。高耸如林的大山、蜿蜒曲折的山路、落后的生产方式、贫困的生活等等,让他震撼。当看到赵仕友一个有4口人的本家兄弟,靠着不到4000元的收入维持着最基本生活,孩子们单衣过冬,紧靠洋芋果腹的场景时,他哭了,决定来投资,发展产业,带领楠木坪村人过上好生活。回河南洛阳不久,他退出了企业的股份,带着1000多万元资金,来到了万源市魏家镇的楠木坪村,安营扎寨。
经过一番考察,他发现当时达州的牛肉紧俏,于是开始了肉牛养殖的乡村第一次创业。这是一个陌生的行业,因误把耕牛当肉牛养殖,加之乡村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这个浙江汉子投入大额资金,流转2600亩土地,建立起来的肉牛养殖场于2009年关闭。
含着眼泪,王米友离开了大山,返回来浙江。经过一段时间的筹资和重寻创业项目等准备后,2013年秋冬之际,又返回到魂牵梦绕的大巴山深处种植硒李,开启了乡村第二次创业。
经历风雨追寻彩虹
“2014年春节,我留在了村里。”王米友回忆着说。原来,他借着春节家家户户有人的机会,用当地人听起来感觉十分滑稽的普通话,逐户宣传硒李种植前景,希望村民加入。为了避免出现第一次山区创业的盲目后果,春节后,他采集了当地的土壤样本和数瓶山泉水,西到成都,南下重庆,东回浙江,找不同地方的农科院专家化验土壤和水的成分,看能否种植硒李。结果,三个地方的农科院得出的结论几乎一样:万源市魏家镇适合种植硒李。
王米友兴奋地回到了楠木坪村,以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垫付前期费用等优惠条件,吸纳165户村民,建立起了万源市巴山硒李专业合作社,当年实现了500亩的种植规模。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讲述中,王米友突然用他那既有浙味,又有豫味,还有川味的语调,说出了一句励志的歌词。
到了2017年,当硒李进入丰产期时,没曾想连续两个夏季持续的降雨,导致了李果大面积开裂,整个产业损失了高达90%的收入,金额高达1000多万元。
王米友再一次哭了,又陷入了困境。冷静下来后,经过向专家请教,最终决定建立大棚,给硒李上一道“保险”,破解“靠天吃饭”的困局。
路子有了,资金哪里来?王米友邀请来身价数千万的表弟,希望能够合作,但实地考察了后,表弟扔下一句“你疯了”,便扬长而去。
“村民们很热心,听说要建立硒李大棚,纷纷把自己家里的钱拿出来支援。”王米友说,“那时,很感动,村民的这一举动仿佛让我看到了当年老百姓支援万源保卫战的奉献精神。但大家都还比较穷,毕竟资金实力有限,满足不了建大棚的大额资金需求。”
正当王米友陷入“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时,一个好消息飞进了让楠木坪村,农行开启了“农户信息建档工程”,正在实施“边建边贷”的金融扶贫新政策。于是,他连忙赶120余里山路,来到万源市县城,走进了农行万源支行的个人信贷中心。
农行贷款成为“定心丸”
“真没想到,农行领导们高度重视,当即就受理了贷款申请。”王米友激动地说,“为了加快进度,农行万源支行还专门成立了信贷工作队,第二天就来到楠木坪村,开展实地调查,没几天,300万元贷款就获批了。”
“有了这些大棚,我放心了,加入合作社的近两千村民也吃了‘定心丸’,个个心里踏实了。”指着硒李大棚,王米友说,去年,产量500万斤,今年应该更多了。
春节前,农行万源支行行长贺小华在硒李种植园了解金融服务需求
“听了王米友当年因连续两个夏季持续下雨损失1000多万元的情况后,我心里很难受,很痛。”农行万源支行行长贺小华在接受采访时说,“下决心信贷支持发展乡村产业的设施瓶颈问题,不让乡村创业者再担惊受怕地过着靠天吃饭的苦日子。”
据他介绍,在“农户信息建档工程”的推进中,农行万源支行以青年为骨干,个贷中心为主要机构,乡村产业为重点,组建了20余人的金融服务专业化队伍,实施“边建边贷”的政策,切实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服务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置身大巴山腹地的农行万源支行累计投放扶贫贷款2.7亿元,其中包括硒李在内的乡村产业精准扶贫贷款1.4亿元,有效改变了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