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房县产业扶贫释放“链式效应”

  农金网湖北省十堰市讯(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戢华盛 通讯员黄笑天 皇甫佳静 李杨)“金融助力精准扶贫,应着力于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对此,邮储银行湖北十堰市分行党委一班人早已形成了共识。邮储银行十堰市分行副行长陈绪兵向《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说:“近年来,我行着力支持产业扶贫,为秦巴山区贫困县、市的多个扶贫产业项目共提供扶贫信贷资金7211万元。”

  落实当地党委、政府将就业扶贫作为推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房县兆丰实业有限公司(下简称“兆丰公司”)积极寻找就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进行了新尝试、新探索。据邮储银行房县支行行长郭瑛介绍,兆丰公司于去年初正式启动了“将工作带回家的‘作坊式’的产业脱贫新模式”,帮助赋闲在家人员、不便外出农户以及有富余劳力的贫困户设立家庭“小作坊”。依托产业,房县以产业扶贫为引擎,链接家庭“小作坊”、务工“流水线”和扶贫“小车间”,“链”出了产业扶贫的新合力、新气象,衍生出务工扶贫等脱贫增收的“链式效应”。

邮储银行房县支行客户经理在兆丰实业有限公司进行业务宣传

  扶持开办“小作坊”

  兆丰公司总部位于县东城工业园,占地面积40亩,拥有生产、加工厂房3栋。“我们兆丰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离不开邮储银行的信贷支持。”该公司总经理张清华十分感激地说,公司目前主要从事电脑外设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已经实现外壳、插座、变压器、线圈等电源配件的自主生产,且产品远销国际市场。邮储银行已向其提供540万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助推产业扶贫。

  记者在该公司采访时,遇到了军店镇月明村6组的居民夏光凤。“今天,我是代替女儿来厂里拉加工材料的。”年近7旬的夏大娘说,她家里共有6口人,两个外孙在上初中,自己老伴年老体弱,女儿在就近打工,女婿因工受伤躺在床上快两年了。如此一来,原本还算殷实的小家逐渐滑到了贫困的边缘。在公司的扶持下,老两口在家支起了一个“小作坊”,专为电子配件穿接螺帽,打零工增收贴补家用,生活条件逐渐好转。

  被问起是如何想到吸纳家庭用工的?张清华回答说,公司主要着眼两个方面的考量:其一,这是响应县人社局倡导的“务工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公司提出了“设立外包项目,扶持家庭‘小作坊’”的行动计划。其二,生产工艺流程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不少环节的工作均可在“小作坊”里完成,“外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如今,公司每年能为近百户家庭小作坊提供总计价值过百万的外包工作。创业者归雁有巢,就业者乡愁不再。扶贫与务工在家庭“小作坊”中,找到了预期的结合点。

员工在流水线上紧张有序地工作

  鼓励优先走上“流水线”

  在二楼车间里,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一条条电子配件生产、组装的流水线。接线、焊接、检查、包装……20余名员工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这时,一个身高显然不及常人的瘦小身影跃入了记者的眼帘,他就是张清华提到的贫困户成员小孙。

  据了解,小孙的父母均是残障人,经济条件较差,加之他本人文化水平不高,身高有限,一度影响了他谋职就业。对此,兆丰公司在招工时,秉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贫困户、优先上生产“流水线”的理念,为小孙入职上岗、上线提供了绿色通道。“就在这两条生产线上,公司录用了多名贫困户。”张清华分别指着生产线上两位员工的背影说,一位是房县门古镇高塘河村秦岚元,一位是白鹤镇孙家湾村的宋鹤琴,她俩都是在册贫困户。

  在随后与多位贫困户交流中,记者获知,他们中不少人在入职兆丰之前,都遭遇过种种不愉快的经历,曾被排斥、遭拒绝等。来到兆丰工作后,他们收益相对稳定,生活也有了指望。

  设立扶贫“小车间”

  “扶贫车间开进乡镇和村组,车间建到家门口,工作与顾家两不误……”这是近年来房县乡村居民常常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对孔、穿线、连接正负极……在房县军店镇双柏村的扶贫车间内,贫困户正在生产线上忙碌。“工人们按计件拿工资,一般每人每天能挣60—100多元不等。”车间负责人郭丹继续介绍说,“我们双柏村的扶贫车间共招聘了90多名工人,其中34名是在册贫困户。”

  记者了解到,房县出台了《关于创办扶贫车间的实施意见》及其就业扶贫政策,筹措了100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补贴,并给予企业贴息贷款政策,引导企业到乡村建设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一般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邮储银行十堰市分行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这些产业用工需求量大、技术要求不高、工艺相对简单。并且企业设立扶贫车间,也能享受到相应的扶持政策,降低用工成本。

  张清华说,目前兆丰公司在军店、青峰等乡镇共建立了8个扶贫车间。从家庭作坊,到上线务工,再到扶贫车间,兆丰公司优先录用贫困户,共带动8个乡镇、9个村、256户贫困家庭增收脱贫,形成了房县“务工扶贫”的一道独有的景观,使扶贫的“链式效应”日益凸显。

  截至目前,房县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建设81个扶贫车间,生产涉及电子、服饰、五金、汽配等10多行业,累计吸纳50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3201人,月平均收入达1800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