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日前召开第三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研究做好下一步重点工作。
最近70天时间里,这已是金融委召开的第三次常规会议,再加上一次专题会议,总计召开了四次会议,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会议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总体稳定,经济金融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就业保持稳定,微观主体韧性进一步增强。金融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积极贯彻执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平稳运行,人民币汇率保持合理稳定,各类金融风险得到稳妥有序防范化解,金融市场风险意识和市场约束逐步增强。
对于下一步做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遵循既定方针,抓住关键问题推进工作。
具体而言,一是在宏观大局的变化中把握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和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做好预调微调,但也要把握好度;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和部门协调,特别要加强金融部门与财政、发展改革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政策精准支持力度,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三是继续有效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既要防范化解存量风险,也要防范各种“黑天鹅”事件,保持股市、债市、汇市平稳健康发展;四是务实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确保已出台措施的具体落地,及早研究改革开放新举措,资本市场改革要持续推进,成熟一项推出一项;五是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的活力;六是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强化正向激励机制,营造鼓励担当、宽容失败、积极进取的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对于以上举措,多位专家分析认为,多数要求均指向如何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为顺畅,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可以预期,随着政策逐步细化、落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将进一步提质增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提出,在宏观大局的变化中把握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和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做好预调微调,但也要把握好度。之前央行公布的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
如何“把握好度”?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关键在于保持流动性供给能够让市场资金保持宽松,又不会造成大水漫灌的状态。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提法很好地给出了货币政策的预期,即将继续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同时,也会考虑到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预调微调部分政策变动,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稳定市场预期,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另外,金融委谈到继续有效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时,称既要防范化解存量风险,也要防范各种“黑天鹅”。这一次“黑天鹅”被重点提到。在金融业当中,“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相对“灰犀牛”,“黑天鹅”往往突然发生,预防难度更大。
事实上,债市违约情况的出现、股市股权质押风险的消化、汇市在外围情况变化下要保持平稳,都需要政策平稳让风险释放,特别是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个别风险爆发点,需要密切关注,防止个体事件演变成金融风险,保证市场的平稳运行。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这就要求政策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有充分的研判,并做好应对的准备,反映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就要进行预调微调。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度,要精准滴灌,而不能大水漫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