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上下对普惠金融非常关注,普惠金融也是银监会的一项重点工作。”日前,银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张金萍在银监会通报会上表示,“银监会一方面加强银行监管、防控风险,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发展普惠金融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要发展战略。银监会高度重视,牵头起草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为目标,以缓解小微企业、“三农”、扶贫等领域融资难、融资贵为重点,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各项工作。
强化正向激励和监管引导
在健全普惠金融政策支撑体系方面,银监会强化正向激励和监管引导。
张金萍介绍,近年来,银监会引导银行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从贷款增速、户数、覆盖面三个维度督促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出涉农贷款持续增长目标;降低贷款资本占用。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适用优惠的资本监管要求。实施差异化考核激励。将普惠金融服务情况纳入监管评价体系,强化尽职免责,适度放宽不良贷款容忍度。优化信贷审批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在商业可持续前提下,积极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合理压缩信贷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同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支持发行小微企业、“三农”专项金融债,稳步推进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流转和收益权转让等。
此外,为打好扶贫攻坚战,银监会还印发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有关文件,对扶贫小额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有完善的体制机制和生态环境是普惠金融落地的基础。因此,银监会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推动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并将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强基础制度建设作为普惠金融的重点之一。
张金萍介绍,银监会持续推动大型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目前工农中建交5家大型银行已全部挂牌,在135家一级分行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农行、邮储银行继续深化三农事业部改革。国开行、农发行继续完善扶贫金融事业部机制。同时指导中小银行完善专营机制和网点渠道建设,中小银行共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7000余家。引导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法人机构继续保持服务小微和“三农”的战略定力,推进1553家村镇银行专业化发展。
在加强基础制度建设方面,银监会整合小微、涉农、扶贫、助学等薄弱环节贷款数据,建立银行业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统计指标体系。为了推动银行业服务薄弱领域,银监会多方协调、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出台货币和财税政策。
银监会还致力于推进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和增信体系建设。记者了解到,银监会联合税务总局开展“银税互动”,搭建了银税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工商总局开展“银商合作”,应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提高银行获客效率;与保监会联合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配合推进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
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
在提升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服务质效方面,银监会始终致力于引导银行业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频、急”特点,银行业改进服务方式、创新产品,涌现出一大批好产品、好模式。张金萍举例说:“如,工行、建行开发了‘小企业信用贷’、‘小微快贷’等全流程在线操作的产品。浙江台州泰隆银行优化原有的‘三品三表’模型,实现风险可控、科技创新和成本精细化。福建泉州银行推出‘无间贷’,实现了到期续贷‘无缝对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优势,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
同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领域的信贷产品创新。探索开发仓单质押、“三权”抵押、产业链上下游融资等新型方式。
在金融扶贫上,银行业逐步完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金融服务方式。推动建立政银联动、风险共担的扶贫小额信贷合作模式。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张金萍表示,一是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稳步扩大。截至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营业性网点22.8万个,网点乡镇覆盖率96%,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95%;二是薄弱领域金融可得性逐步提升。截至2017年8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9.00万亿元,增速比各项贷款高出2.64个百分点,贷款户数1429.88万户,比去年同期多了145.81万户。涉农贷款余额30.2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5%;三是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显著提高。银行业个人账户开户率、银行卡人均持卡量逐年增长,非现金交易率、使用移动设备交易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