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二维码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战场可谓硝烟四起,支付宝和微信(财付通)已基本划清“楚河”“汉界”,但是在巨大市场的诱惑下,银联正攻城略地,试图将此格局变为“三足鼎立”。
日前,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在京共同宣布,正式推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持卡人通过银行的移动应用(简称“APP”)可实现银联云闪付扫码支付。6月2日起,银联“全民惠享62折”的大幕正式拉开,移动支付领域又开启了一轮“烧钱”大战。
年内主要银行全部开通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银联第一次试图进入移动支付市场了。
去年年底,中国银联就曾发布过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用户可以在“银联钱包”APP里,使用付款码功能进行线下支付。
然而,据易观智库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8万亿元,其中支付宝占比53.7%,财付通为39.51%,两家企业共同占据移动支付市场93%。
从便捷的角度来讲,除了支付宝、微信和各银行APP以外,用户还需再下载一个“银联钱包”,支付体验并不是很好。银联也针对这个问题做了调整,此次,持卡人可以通过银行APP实现银联云闪付扫码支付。
使用时,消费者在有云闪付二维码受理标识的商户,打开任意一家已开通云闪付二维码服务的商业银行APP,首次绑卡后,通过“向商户付款”功能生成“付款码”,收银员使用扫码枪读取后完成支付,或通过“扫一扫”功能扫描商户收款码后完成支付。整个过程与现有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类似。
目前,首批支持云闪付二维码的商业银行已超过40家,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另有近60家商业银行正在加紧测试并即将开通,年内其他主要银行也将基本实现全部开通。
按照银联的战略,未来将实现银联二维码的跨行联网通用,即打开任何一家银行的二维码,都可对接商户的银联版二维码,一键完成扫码支付。
是否符合支付习惯是关键
此次,银联联合银行APP一起发布扫码支付功能,看似在用户基础上和支付宝、财付通旗鼓相当,实则用户群较为分散。银联云闪付的扫码功能分散在各银行的APP中,日常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这样的使用习惯也会影响到相应的支付习惯。毕竟,大部分互联网用户都会使用支付宝或微信,但是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安装了银行APP。
而且对于不熟悉银行APP的客户来说,使用银联二维码支付需要收款员的指导。由于每家银行的APP界面设计和操作方法各有千秋,让数十万商户的收款员学会使用所有银行APP的二维码支付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
记者打开多家银行APP发现,映入眼帘的大多是“我的账户”、“转账汇款”、“投资理财”等传统银行业务,“扫一扫”、“付款”等功能并不像支付宝界面那样,放在明显的位置。而且,各家银行出于安全的考虑,必须先输入登录密码进入账户,才能使用扫码支付,在支付过程中还需要输入支付密码。而支付宝和微信登录后一直保持登录状态,每次进入其APP就可以直接进行支付。
与相对繁琐的银行APP支付过程相比,银联早前推出的“银联钱包”在支付界面和使用流程上与支付宝更为相似,功能也较为多样化。然而,在支付宝已占据半壁江山的现状下,如果功能、优惠折扣都差不多,用户似乎并没有更多的理由去再下载一个类似的APP。另一个APP“云闪付”则像一个电子卡包,仅有纯粹的支付功能,对用户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人表示,除非有长期大力度的折扣,否则不会转用“云闪付”扫码支付。银联似乎也了解到了用户的这种心理,此次联合各方推出“62银联云闪付”大型主题回馈活动。6月2日至6月8日,银联卡(卡号以62开头)用户使用“云闪付”、“银联钱包”可在全国100多个知名品牌的近十万家商户,享受全场6.2折或满额立减等优惠回馈,覆盖餐饮、购物、出行、娱乐、文化健康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去年,银联曾和多家手机厂商合作推出NCF支付,然而市场数据最终证明,NFC支付堪称叫好不叫座。业内人士认为,除了二维码支付客户体验更佳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前大手笔的补贴,以及拓展社交支付功能(如微信红包)已经牢牢地抓住了用户的心。如今绝大多数用户,都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使用惯性。
此次银联与银行携手转战二维码支付,“烧钱”活动也算是诚意满满,然而在短期内优惠让利用户是否已经疲态,银联能不能在根本上提升用户对银联扫码支付的粘性,效果到底如何,还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