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2023 年 www.zhgnj.com

悠悠农信情

1995年我大学毕业后,在家里呆着等待就业。好在光景不长,县里信用联社发布的招聘公告让我欣喜若狂,顾不得和父母商量,我就借了邻居家的一辆自行车,飞速向30公里外的县城奔去。那次信用社只招24个人,没有任何关系背景的我竟然被录取了,欣喜若狂的我似乎比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还要高兴,几乎是一路飞奔着将好消息传递给家人和邻居。

万事开头难,初次踏入信用社大门,我就从练习写数字、点钞和打算盘开始。我当时被分配在阳平街的一个储蓄所,刚开始时,我就坐在办公桌旁看同事们办公。在他们手把手的指导下,我用左手笨拙地抓住点钞卷,接着再用右手缓慢而机械地一张一张滑动点钞卷,一不小心,整把点钞卷就会散落一地,弄得我狼狈不堪。那些从0到9的数字练习,我则放在了夜晚,因为距家较远,晚上又没啥娱乐项目,练习数字正好可以打发难熬的时光。慢慢地,当我点钞的手法逐渐熟练后,部门负责人罗大姐发给我一把旧算盘和一本练习算盘用的传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我就在噼里啪啦的算盘声中度过。经过一番历练,我曾经笨拙的手指也似乎灵活了许多,脑子里整天都是点钞的沙沙声和算珠碰撞声,这样的“乐曲”一直伴我到正式上柜营业前。

最快乐的还是做信贷员的日子。那时做信贷员得自己备自行车或摩托车。我那时的工资还很低,每月只有不到200元,而我分包的村庄都是偏远山区村落,下乡的路也都是用核桃大小甚至是拳头大小的石块铺成。自行车太轻,稍不留神就会人翻马仰,摩托车却要好得多。于是我从亲戚处借到4000元买了一辆国产摩托车。从此日升而出,日落而归,也感受到了乡村春的俏丽,夏的炙热,秋的凉爽和冬的刺骨。

刘大哥是我亲手放第一笔款的客户,他当时有10亩果园,多数地块分布在偏远而陡峭的山沟里。每年苹果成熟时,由于他的果园偏远难走,苹果收购商一般都不愿前去。为此,他找到我,想买一辆三轮车,一来可以降低劳动强度,二来可以将挑选好的苹果拉到收购商那儿卖。我为刘大哥办理了5000元贷款,刘大哥得到了心仪已久的“爱车”,喜悦之情洋溢在他那黝黑而憨厚的面容上。

麦婶是一个头脑灵活的精明人,她想在镇上经营学生服装店。我仔细看了她的申请之后,很快就为她办好了2万元贷款,麦婶的服装店红红火火的开业了,每到周末,镇上的许多中学生都要来光顾她的店。

大湖村的支书想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我同样快速为他办理了5万元贷款。不到一年时间,他本息全部还完,并带动村里10户村民发展养殖业。张锁娃是湖东村的一个青年农民,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他所在的湖东村属于矿区,运送矿石的车辆都是外地的车辆,张锁娃敏锐看到了商机,在信用社5万元贷款的支持下,他买了一辆二手东风货车,每天净收入都在500元以上。

信用社扎根农村,根系农民,是联系农民的最好金融纽带。信用社和农民、商户及各类专业户用“鱼水关系”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如今,随着普惠金融的增容扩面、“互联网+”和移动金融的不断普及,昔日简陋、落后的信用社办公环境如今已大不同,许多农民都用上了信用社的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二维码扫付等新工具,许多融资贷款也都通过移动APP办理,更有很多信用社都改革升级成“农商银行”。但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科技如何升级,我始终坚信:农信社“根系三农、回归本源、关注主业”的情节永远不会变。只要做到时刻与“三农”同呼吸共命运,时刻与客户交朋友,农信社在客户心中就会巍然屹立,灿灿发光。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