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听大人们说乌鸦是不祥鸟,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因此视其为不祥之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确它的外观一点也不漂亮,浑身乌黑;叫声也不像其他鸟儿那样宛转悠扬,相反,还有点难听,几乎是在嘶鸣。当然,在老家生活的那些年,也极少有机会看到乌鸦的身影。
后来在北京生活了多年之后,我发现北京的上空乌鸦还是很多的。不管是在市区的公园,还是在郊区的荒野,总会有乌鸦的身影。傍晚时分,在圆明园福海附近,经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甚至是黑压压的一大片乌鸦,从头顶向东南方向飞过去,时而变换着队形,不时鸣叫着,像是在招引伙伴,也像是向大自然的宣誓,蔚为壮观。我颇感好奇,总想一探究竟。
一次陪孩子在培训机构听课,意外地听到老师讲关于乌鸦的故事,说在北京乌鸦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而这,居然和一个历史事件有关。
据说,当年努尔哈赤被明军官兵追杀,当他走投无路情急之下,卧倒在一条沟里隐蔽。突然间大群乌鸦纷纷飞至,将他严严实实地盖住,努尔哈赤才逃过一劫,这就是后来的清太祖,故有“乌鸦救祖”之说。 后来,乌鸦被满族人赋予了最高规格的崇拜。历代清帝尊从祖训,不许射杀乌鸦,并在紫禁城中饲养乌鸦。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北京有那么多的乌鸦呢。
直到现在,秋冬傍晚的故宫,尤其是到了夜幕低垂华灯初上的时候,仍会有大批的乌鸦在空中盘旋飞翔,俨然成了一道风景。
慢慢地,我不再讨厌乌鸦,并开始去欣赏和更多地去了解这种大自然的小生灵。原来,乌鸦自有它的可爱和聪慧之处。
人们之所以说碰见乌鸦是不祥之兆,说它是“报丧之鸟”,是因为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发出的微弱气味,从而竞相飞至。而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有气息,乌鸦早已闻臭而来。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吧!而这也足以说明,乌鸦的嗅觉该有多么灵敏。
乌鸦的另一大特点是严格遵守终生一夫一妻制,黑色的羽毛下尽显对配偶的执着和坚贞,抚养幼仔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另外,乌鸦还非常注重反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鸟类学家研究发现,许多小鸟长大后便与父母各飞东西。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父母而去,而且还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的时候,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给老乌鸦。一旦老乌鸦死去,小乌鸦还会召集“亲友”为其“送葬”,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去的乌鸦放入深坑。不禁让人为之肃然起敬。
乌鸦自有它生存之道,这也是它的聪明智慧之处。草原上的乌鸦还会衔着充满膻气味的羊粪,将之置于狼爪下,借此给狼报信和“导航”,饥饿的狼跟踪乌鸦找到羊群,找准时机叼走小羊。等狼饱餐之后,乌鸦再飞来好好享受一番。
乌鸦其实是很容易与人类亲近的,也是非常懂得感恩的。此前看到过一篇关于乌鸦的报道,说是荷兰的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手舞足蹈地向他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容。近些年,还有人把乌鸦当做宠物来养。
据说乌鸦的摹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经过培训后的乌鸦还能学人说话,当然,仅是简短的几句。如果按照聪明度排名,乌鸦也许远远超过鹦鹉、八哥。
看来该为乌鸦正名了,谁能说乌鸦不够可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