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是高密市爱国村的村树,槐花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村花。过去,家家墙院外,大门口都植有槐树。每年春夏之交,槐花飘香,未进村子,就能嗅到槐花特有的甜甜清香。“槐花十里雪山庄,万树镶银沁脾香。玉雕冰塑千簇锦,庭前落瓣点轻霜”。成了爱国村的写照。
槐树是爱国村的救命树。三年自然灾害,我们村就是靠着乱上岗的槐花,度过了青黄不接的春季,走出了饥饿的困境。说起槐树林,村里的老人都会顶礼膜拜,念念有词,感恩槐树。每年槐花飘香,家家户户都要做一顿蒸槐花饭,老人忆苦思甜,新人尝尝新鲜。母亲做的槐花饭别具一格,让我至今难忘。她先用地瓜面掺点棒子面、高粱面擀出一张大饼,放到大锅里铺着麦秸草的锅箅子上,放平后,上面放满刚摘下的槐花,洒上一些面粉,稍微搅拌,进行清蒸。等饼熟了,一掀锅盖,清香扑鼻。吃着甜甜的地瓜面饼,就着蒸熟的槐花,一股乡土气息,暖暖盈怀。
春夏之交,槐花芬芳。正是酿槐花蜜的好时候。过去日子穷,家底薄,槐花蜜是奢侈品,只有家中老人小孩才能偶尔享用。那一年,村里盼来了放蜂人。他们是一对南方中年夫妻,带着几箱蜜蜂,后面跟着一条大狼狗,寄居在村东一所无人的破房子里。放蜂人待人和蔼可亲,打下第一茬蜜,挨家挨户送了一点让村人品尝。祖母给我吃了一大口,甜润清爽,口齿留香,幸福得我把嘴唇舔了又舔。
槐花香,学子忙。过去高考要先参加五月中上旬的预选,预选上,才有资格参加七月上旬的高考。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凤毛麟角,被称为天之骄子,社会上普遍流传着大学生三分运气七分才的说法,虽然有酸葡萄的味道,但是对能连过两关高考成功,还是得承认有真功夫的。
1985年是我的高考年。预选前一周,我回老家爱国村“转粮”。我把家里的粮食送到仁和乡粮管所,开好转粮单据,然后拿到学校换成饭票。回来路过村东槐树林,禁不住嘴馋,就摘了一大粮食袋子槐花,回家让母亲蒸了一大锅槐花饭,带到学校改善考前生活。想到高中三年,很快就要与同学们分离了。高考也是分界线,同学一场,高考完各奔东西,“别时容易见时难”,就想让城里的同学也尝尝乡村风味,作个临别纪念。不想,刚到宿舍门口,就被舍友们“闻香识佳肴”,全部缴获充公,带到了班里。我们请来了班主任,全班开了一个槐花宴。大家对槐花的甜香赞不绝口,就着槐花饭,各抒己见,畅谈了高考后的理想。
槐花给我带来了福运。我顺利通过了预选。记得当时的作文题目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想到与同学一起品尝的槐花饭,一挥而就。然后又一鼓作气,考上了大学,成为班里唯一一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