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年是充满期盼的,是勤劳中的期盼;童年的年是充满欢乐的,是收获中的欢乐;童年的年是充满希望的,是成长中的希望;童年的年是充满百味的,是沉醉中的百味。
一进腊月,家乡的山林就热闹了,到处是采摘松果的孩子们。为了迎接爆米花机进村,孩子们采摘松果可卖力了。男孩子带一个编织袋就够了,他们一个个都像猴子一样,把袋子往地上一丢,敏捷地爬到树上用力摇晃树枝,松果便纷纷下落。几棵树下来,满满一袋子松果便到手了。女孩子大多是带一只竹篮加一根细长竹竿,竹竿是用来敲打松果的。由于竹竿长度有限,过高的树就敲不到了。女孩们既要双手高举竹竿,又要抬头向上望,很快就会觉得脖子酸、胳膊累,采摘松果的速度自然比男孩慢了许多。这时就有了男孩帮助女孩的一幕了——他们有的帮助敲打,有的干脆再爬上几棵树使劲摇晃,松果落得满地都是,于是有了女孩们尖叫着抢松果的热闹场面。
只要是一同进山的伙伴,大家都会相互帮助,直到速度最慢的那个女孩也装满了竹篮,大家才一起回家。
临近春节,浓浓的“年”香从家家户户的厨房飘散而出。
家乡的年味有一种特定的味道,那是美味的大汇合,既有骨头的香,也有土鸡的香,还有香菇的香……大锅被柴火煨熬着,等到骨头熬到酥烂,才会加入必不可少的白萝卜,切成块状的又白又嫩的萝卜下锅后,要把火烧到最旺且不能盖锅盖。当萝卜煮熟,萝卜的甜味便会和汤香融合在一起,这样一大锅纯天然的美味年汤便出炉了。
母亲在厨房准备好供篮后,父亲便带领儿女去祭祖。供篮里摆着年鸡、炸鱼、大块猪肉、一碗饭、一壶酒、一壶茶。
祭祖后的另一个隆重仪式是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不管离家多远的人,都会赶回家去吃团圆饭。家家的母亲都备好了满满一桌好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滋有味地吃着。父亲们慢慢咂酒,悠然中透露出对一年收成或收入的满意;母亲的筷子忙碌穿梭,满含对儿女健康、家庭和睦的知足。
当母亲收拾好碗筷,孩子们的目光都集中在父亲身上了,心里都在想今年能够收到多少压岁钱,父亲们的压岁钱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年比一年多,这是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寓意,至于多多少,则视一年的收入情况而定。父亲给每个孩子压岁钱时都会说出对孩子的新年期望。
每年的年夜饭结束后,餐桌上还是满满的,原来母亲们做的都是大碗菜或双份菜,意味着“年年有余”。
饭后的餐桌上添上了一个大果盘,果盘里装满了米花糖、炸酥果、花生、瓜子等,一家人一边吃着一边看春晚,除夕由一天的喧闹变成了此刻温馨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