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又进入了冬季,寒冷的北风吹拂大地,一片清冷肃寂。
在乡村的农家小院里,伴随着袅袅炊烟,一缕玉米粥的清香隐隐地在微凉的空气中传播开来,一股熟悉而温馨的气息深深地钻进了我的心窝里。
在乡下长大的人们对熬玉米粥可不陌生。乡村里种植着一种俗称“马牙”的白色玉米。这种玉米秸秆高大、不抗风、产量较低,但由于其味道清香甘甜,至今仍有人少量种植。
秋天里,村民们掰下粗壮的玉米棒子,再剥去层层外皮,串成一长溜,挂在屋檐下,煞是好看。等到玉米全部干透,就搓下玉米粒,到村中的石碾旁,碾压成玉米面。根据面的粗细,可做贴饼子、做粥,一日三餐绝少不了玉米面的身影。
冬季的清晨,在薄薄的清雾里,家里的男人们下地去送粪肥,女人们则起身做饭。只见女人们往锅里舀上半锅水,再把玉米秸秆塞进灶膛里。红红的火苗燃起来,亲吻着锅底,锅中咝咝冒着热气。不一会儿,水开了,水花翻滚。舀两勺白玉米面儿泼洒进滚水中,一股粥香便溢满了整个灶间。
这时,外出的男人也回来了,端来热气腾腾的水盆洗过脸,把孩子们从热乎的被窝儿里叫起来,再将一方小桌摆在炕上,端上腌咸菜和粥盆。一碗热粥下肚,冬天的寒意顿时祛除得干干净净,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暖乎乎的。吃罢早饭,孩子们背起书包,迎着朝霞,高高兴兴地向村中的小学跑去。
不论春夏秋冬,玉米粥几乎是农家饭桌上的必备,配上萝卜咸菜、炒鸡蛋、虾皮,既能饱腹,又能开胃。
夏天的上午,主妇们会特意多做出些粥来,盛在盆子里,等下地干活回来,就着馒头、烙饼、大葱蘸酱喝下去,既清凉败火,又香甜可口。
吃罢饭,歇歇晌,一觉醒来,浑身又充满了活力,下午干活时感觉精神抖擞。
玉米不仅淀粉含量高,而且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纤维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高,被国内外营养学专家称为“黄金食物”,这也是以前人们总吃玉米等粗粮不易生病的原因。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天天鸡鸭鱼肉,早已吃腻了胃口,平时也总想吃些粗粮换换口味儿,喝玉米粥便又成了人们回忆过去生活的一种方式。
我国古代不少文人对于粥也有特殊的感情。明代诗人张方贤的《煮粥诗》:“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四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向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这首诗把煮粥的过程与生活中的道理巧妙结合,令人称绝。
一把白玉米面儿撒在沸腾的水锅之中,经过熬煮,变成一锅香甜味美的稀粥,让人们感受到幸福。一碗清粥虽淡,但细品却能品出岁月的芬芳与人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