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农金网
2023 年 www.zhgnj.com

用心,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也许同是生活在苏中地区,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贫穷岁月中的焦屑,端午节的鸭蛋和粽子,大自然中鲜美的昂嗤鱼、螺蛳,春天里的蒌蒿、枸杞头、荠菜,带我回味童年的时光和记忆中的那些美味。

汪曾祺的笔下,扬州的狮子头,镇江的肴蹄,辽宁的白肉火锅,广东的烤乳猪,江阴的鲥鱼、刀鱼、鳜鱼,内蒙古的手把羊肉,云南的汽锅鸡,甚至北京的豆汁儿,长沙的臭豆腐,无不有滋有味、热气腾腾地冒着香气,读汪曾祺文章的人不禁羡慕他的幸福,吃遍了大江南北各地的美食,而且还吃得那么香!而我读之,则读到汪老的一颗淡泊从容的心、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唯有此,才让他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的《老味道》开篇一句话就感动着我:

“活着多好啊。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啊!”

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其祖父留下两千多亩田地,两家药店,童年的汪曾祺过着诗一般的美好生活,下雪的冬天摘些冰心腊梅再掺些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放在母亲的妆台上;春天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采花给表姐;闲时拿一本书,在祖父写着“无事在此静坐”的房间里一看半天;或“春服既成,惠风和畅,随父亲在碧绿的麦垄间放飞风筝,奔跑呼叫,其乐无穷。”就是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人,抗战时期,在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的情况下,“一路夜宿晓行,埋锅造饭”,徒步走至云南,考入西南联大。抗战时的西南联大,生活极度困难,学生宿舍土墙草顶。1944年的时候,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办的一个中学教学,几个月发不出薪水,他和其他教师吃遍学校周围的野菜,这些野菜后来都有滋有味地写进了他的《五味》。荤菜只有一种:学校附近小山上柏树林里飞来的硬壳昆虫,叫豆壳虫,“每天捉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些花椒盐,就起酒来,果然好吃。”虽生活一落千丈,但他对生活的热情依然高涨。对此段生活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尚有灰藋堪漫吃,更循柏叶捉昆虫。”

汪曾祺的作品,就像是一杯茶,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喝,则清新隽永;细细品,则韵味悠长。其小说中的主人翁大都是生活底层的小人物,有街巷吟唱吆喝的小商贩、有炕房师傅、有养鸭名人、有开粮店的、有卖卤菜的……这些人仿佛就是你我的左邻右舍,那么鲜活、立体地存在着,一篇文章看下来,这些人物就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看他的小说就像品他五味中的昂嗤鱼,虽不富贵,味道却鲜美无比。

他的散文详细描写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中国各地的饮食。读他的五味,读他的老味道,不仅了解到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可以学做几道拿手的菜。相信他的这些散文作为描写中国风土人情的精品,将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袁枚的《随园食单》并存,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读汪老的文章,让我感受到他大家风范,感受到他治学的严谨,他的每一个用字都力求精准,他写《栗子》时,联想到《红楼梦》:“记得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这种信笔拈来、旁证博引在他的文中随处可见,足见其深厚的文学底蕴。

我喜欢汪曾祺的文章,更喜欢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Title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