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扬中四月鲜。每年清明时节江苏扬中亲朋满座,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冲着河豚而来,“河豚烧秧草”早已久负盛名,外地人对于河豚的鲜美是赞赏有加,而本地人对于秧草却有着更为特殊的感情。
儿时常听父辈们谈起曾经的故事,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秧草是“救命草”。即使现在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依旧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秧草,似乎田里的秧草永远割不光,吃不尽。奶奶用她独特的秘方腌制的咸秧草,一年吃到头都不觉得腻,现在想来,在那个难得吃上一回肉的年代,是秧草让人们始终怀着对生活的希望。关于秧草的记忆,是伴随着母亲的白头发,一天天地根植在扬中人的感情里。
秧草又名南苜蓿、金花菜、三叶草,最早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长安试种的,在扬中已有两百多年种植历史。绿油油的秧草,园子里,田野里,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满上的,像极了朱自清先生描述的嫩绿的小草。在这无边无际的秧草里,童年的我曾有一个愿望,日里夜里,渴望寻到一颗四叶草,这棵万里挑一的能够带给我幸运和力量的秧草,那股子不服输的性子也因为秧草变得不再可笑。
秧草耐寒性强,能适应各种不同土壤,深秋播种,早春猛长,顶端壮嫩的草头割了炒菜,待到开了黄色小花,农民将其翻进泥土,肥沃土壤,来年新绿的秧草从土里钻出来,阳光照射在遍地的秧草上,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味道。四叶草的愿望随同这秧草一起苏醒了梦想。
在这之前,无数个扬中人怀着这种希望憧憬美好的梦想,他们走南闯北创新创业,造大桥、修大道、进百强、奔小康,一年又一年,将一座江中孤岛建设成璀璨明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颗秧草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永不放弃、团结拼搏,秧草将扬中人不服输精神带进了骨子里,不管四季变幻,初心不改,来年总会实现梦想。
如今,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扬中精神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人们对于肥肉已经避之不及,而曾经用于肥土的秧草却成了鲜美之物,时代在变,秧草精神不变。